小眾≠好

圈外

作者:李幸菲 線條 李婷婷

蔡誌鬆

國際著名雕塑藝術家,中國雕塑界最具代表性人物之一。作品曾獲泰勒大獎、中央美術學院院長獎、岡鬆家族基金獎、十屆全國美展銅獎等。裝置作品“浮雲”曾因電影《私人訂製》“抄襲事件”掀起社會話題。

20年前的央美,藝術氛圍很純粹

我1992年考上中央美院,當時美院氛圍很好,人人都以“未來藝術家”自居,對世界最新的文化、科技、藝術都高度關注。我對好電影的認知和判斷,都是在那時期形成。每到奧斯卡頒獎學生會就發電影票,當年小,覺得奧斯卡出品必然好,看過《沉默的羔羊》《肯尼迪遇刺》等,片子都很長,累,所以稍失望。後來覺得奧斯卡選片水準也不一定就體現了真正的藝術價值。當年崔健、唐朝老來玩,食堂門口,一腳踩著啤酒箱,一邊就開唱。有回馮小剛跟徐帆來,好像沒什麼人搭理他們,最後很尷尬。這也符合美院學生的特點,不管你有多牛,好像都不怎麼搭理。

最愛好萊塢,對“小眾”保持警惕

轉眼20多年過去,我最愛的仍是好萊塢電影。因為製作精良,體現到了各方麵技術與藝術的最高結合。我個人並不是特別推崇小眾電影或者小眾戲劇,現在有個誤區,好像“小眾”二字就劃分出了一個精神層麵更高級的群體,但實際上未必小眾就是好,小眾就有思想,小眾就學術,小眾就藝術。所以不要盲目對小眾俯首稱臣,也要有判斷力。就跟現在廣大熱愛文藝的青年以“文藝”自居一樣,“文藝”被用爛了,不是拍點白球鞋、電線杆子、花布長裙子一角,脖子裏掛個小單反就是文藝。文藝是一種對文藝的態度,而不一定是一個淺薄的外在符號。

想成為大師,那並不容易

我個人眼光並不獨到,如果單純是學術判斷可能還會更挑剔。但電影是綜合了工業、娛樂的藝術,包羅萬象,實施起來非常難,把許多構成它的因素整體劃一就更難。一部電影要搭一個好導演,完全能駕馭它的語言並不簡單。不但需專業能力,還需協調能力,想成為大師需要太多契合條件。公平的是,每部電影都會有它自己的觀眾群。電影傳播影響力巨大,許多人或許會因一部電影更改人生。我個人認為電影還是應該傳播一些人性本身較為正麵的東西。

看華語電影也要保持寬容

如果持娛樂心情去看電影,態度就會很寬容—因為看什麼都好。馮小剛當年一些老賀歲片,跟生活貼近,接地氣。張藝謀一些電影我也認同,《英雄》畫麵很美,雖然故事稍遜。王家衛的《一代宗師》也是好例子,某些鏡頭的畫麵感好到登峰造極,但遺憾的是好畫麵也不足以能支撐整個電影,情節上的不成立必然會毀掉一些東西,最後導演沒控製住,隻剩下一些美麗的鏡頭。但單從娛樂性來看,還是成立的。

我的作品喜歡談人生

我的作品主要有三大係列,故國係列(曆史與人性),玫瑰係列(個人愛情觀),浮雲係列(因果關係跟聚散關係,談人生)。接下來分別要去韓國、中國香港、中國台灣、新加坡做展—這就是近期的工作計劃。

甘孜還需更多慈善活動

四川甘孜的藏民其實比我們更喜歡電影和電子設備。未來四五六七線城市一定是更大的電影市場,有些小片子,在一二三線城市賣不動,到了這裏就反複演,最後演一年半,又收一兩個億的效益。

從《大眾電影》雜誌去看《羅丹的情人》

當時從《大眾電影》雜誌看到《羅丹的情人》的影片介紹才去看電影。我是搞雕塑的,對雕塑藝術家的生活比較熟悉,除了創作,藝術家離不開情愛,這是很多大師作品的萬源之源。羅丹和卡蜜兒的故事其實是告訴我們,做藝術家的女人,可能本身就選擇了瘋狂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