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談財稅政策對原州區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2 / 2)

2.調整農產品補貼政策,改變農產品補貼環節。完善農產品市場體係,放開糧食收購市場,把通過流通環節的間接補貼改為對農民的直接補貼,切實保護種糧農民的利益。

3.建立政策性農業保險製度。國際、國內開展農業保險的實踐經驗表明,農業保險具有準公共物品的性質,如果完全實行商業化經營模式,必然導致市場失靈。指望商業保險公司為農業提供較全麵的風險保障是不現實的,但建立一個自上而下的政府主辦、政府經營的政策性保險體係,運行監督成本又高。因此,應以建立政府主導下的、政府與商業保險公司混合經營模式作為我國農業保險的主導形式。

4.整合財政支農投入,完善政府財政支農資金管理體製。當前應對由不同渠道管理的農業項目和資金加強統籌協調和統一安排,防止項目重複投資或投資過於分散,使有限的資金發揮出最大的效益。其次,建立規範、公開、民主的政府財政支農資金管理製度,包括項目的立項、選擇、實施、竣工、後續管理等整個資金運行全過程管理的規範化。

四、按“公共財政”要求支持產業結構調整

要把產業建設作為原州區經濟發展的切入點和突破口,著力抓好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按照“規模調大,結構調優,效益調高”的要求,做大做強支柱產業,促進企業科技進步和產業結構升級。

1.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緊緊圍繞農民增收這個中心任務,以培育龍頭企業為著力點,以農副產品資源優勢為依托,通過“公司+農戶”、“公司+合作社+農戶”等多種形式,創新農業生產和經營機製,提高農業的組織化程度,逐步使農業產業走向規模化、集約化、市場化。

2.大力推進工業化。一要積極支持和引導中小企業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向園區聚集,加快鄉鎮企業的“二次創業”,延伸產業鏈,提高附加值,提升產業競爭力。二要揚長避短,發揮優勢,培育壯大特色產業。要以市場為導向,依據當地的自然條件、資源和產業基礎,選擇具有特色的優勢項目和產業,努力培育和形成一批特色產業群。重點扶持和開發龍頭企業和拳頭產品。

3.增加傳統產業技術改造的財政投入,推動工業優化與升級。如財政可運用中小企業擔保準備金、技術創新和科研成果轉化補助資金,技術改造貼息政策,實現產業升級改造。推進縣鄉企業產權製度改革盤活存量資產,加大國有資本向優勢企業集中的工作力度。

此外,要按公共財政要求,轉變財政支持經濟發展的方式。加大社會保障投入,支持社會保障體係建立為結構調整和職工下崗轉業提供社會保障。

五、建立債務消除和控製機製,防範和化解原州區經濟發展中的財政風險

對各級鄉鎮包括村級債務,要按照摸清情況、分類核實,區別對待、消還並舉,各級共擔、逐年化解的思路,建立債務消除和控製機製。首先,全麵登記,弄清各級各項債務的類別、數量、舉債原因。其次,根據債務性質,明確債務主體、分清舉債責任,本著誰借誰還,誰的責任誰承擔的原則,製訂償債政策並實施償債。各級政府都要製定償債計劃和設立償債專項資金。實行多種方式償債,如財政支出、土地或其他資產抵債、資源開發權抵債、債轉股、以債權抵債等。同時,將還債減負、化解社會經濟矛盾與經濟增長一樣當作領導幹部的考核指標,杜絕“新官不理舊債”現象,防止債務和社會矛盾累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