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高職會計專業核心實踐課程教學資源整合優化對策研究(2 / 2)

4.優質實踐教學資源的整合優化有利於實現校企共贏,提高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教學資源在建設的過程中有企業對實踐內容的開發與平台的建設,這給學生提供了真實的實踐項目和操作的環境,有利於學生在從業的過程中積累職業經驗,實現零就業;同時學校也可以為企業社會人才提供社會服務,加強對會計人員的繼續教育。在合作的過程中實現優勢互補,實現雙贏。

三、整合優化實踐教學資源的途徑

實踐教學是專業課程建設的核心問題,實踐教學資源的整合優化顯得尤為重要,其關鍵又在於對核心課程實踐內容的整合優化,對本專業而言,核心課程包括基礎會計、出納實務、財務會計、成本會計、稅費計算與申報、電算會計、會計崗位一體化綜合實訓等,在整合的過程中,以會計崗位為載體,采用“工作過程導向”理實一體化的方法,在結合畢業生應具備的專業基礎能力和持續發展能力的需要,整合核心課程的實踐教學項目,建立基礎型、專項型和綜合型階梯式的實踐教學體係,並在每個層次中設計實踐項目內容,根據職業標準分析其職業能力和應具備的職業素質。學生通過訓練可以明確每階段的學習目標,使學生具備在不同職業生涯階段的專業技能與職業素養。

1.基礎型實踐項目的主要內容、職業能力與職業素質分析。基礎型實踐針對的主要工作領域是會計職業基礎工作,實踐項目內容在設計上主要根據會計從業資格的職業標準,將會計職業道德、會計職業規範、會計基本方法與基本技能等知識融入到會計職業基礎工作中,主要包括手工核算和會計信息核算。

手工核算的實踐項目的內容、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分析表如下:

會計信息化核算實踐項目內容、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如下:

學生通過以上基礎實踐項目的操作,能熟練掌握會計基本理論、基本知識與基本方法,具備基本的業務分析能力和利用會計信息處理業務的職業能力,具備會計基礎工作中業務操作的“證—賬—表”的基本技能,讓學生明確會計職業工作環境、工作內容、工作流程,以及工作的專門方法及工作職責,養成基本的職業素質。

2.專項型實踐主要在基礎型實踐的基礎上,根據相關核心課程在工作過程中會計職業崗位的設置與要求,分析會計工作任務與職業能力,在實踐教學中重新設計教學項目,並組織實施。

通過以上專項實踐項目,強化學生會計核算能力、成本計算能力和稅費計算能力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專項技能水平,並養成一定的職業素養和一定的職業判斷能力。

3.綜合型實踐以真實會計主體的經濟業務為載體,通過集中訓練,完成一個完整的會計循環的綜合業務工作,在工作中履行崗位職責,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和崗位適應能力。

以上的實踐項目需要在一定的環境下才能進行,因此需要建立校內外的實踐教學環境,對校內,需要建設硬件和軟件環境及配備相應的實訓指導師,並加強實驗室的管理。在硬件上要求有電算會計實驗室、手工實驗室、財稅實驗室等,軟件上需要有校企合作,共同開發虛擬實訓係統,建設應用平台的,實現教學資源的開發性、職業性和實踐性功能。在校外,學生在實訓基地中進行頂崗實習。這樣實現企業為學生提供實踐的真實場所,學校為企業加強對用人的培訓,並在合作中隨時根據市場的變化,更新知識,實現校企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簡介:程華安(1978-),女,湖南嶽陽人,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傳媒管理係老師,湖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碩士,講師,主要從事會計理論和實踐研究。

基金項目:湖南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XJK012CZJ115,本文為此基金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