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高職生就業能力結構探究(2 / 2)

三、高職生就業能力結構構建

美國培訓與開發協會將就業能力分為5個類別、16項技能:基本勝任力(包括寫作能力、閱讀能力、計算能力)、人際溝通能力(說和聽)、適應能力(問題解決、創造性思考)、群體效果(人際技能、團隊工作、協商能力)和影響能力。美國勞工部21世紀就業技能調查委員會(SCAMS)研究認為,大學生應該具備的就業能力包括統籌能力、人際溝通能力、獲取及利用信息的能力、係統性思維能力和利用多種科技手段的能力等五大類。我國學者對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構成要素的研究起步較晚,主要的研究時期是在2005年以後,鄭曉明(2005)認為在就業能力的構建元素上,可分為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張麗華、劉晟楠(2005)認為,大學生就業能力由五個維度構成,即思維能力、社會適應能力、自主能力、社會實踐能力和應用能力。王霆(2007)則指出“就業能力是一種與職業相關的綜合能力,是包括態度、個性等可變化的核心能力群,大體上可以歸納為勞動者為滿足就業所需的知識、技能、態度等三大要素。

我們在分析高職畢業生就業能力的構成要素時,除了借鑒前人的理論之外,還要充分、綜合地考慮高職畢業生的自身特點。高職生入學時的分數較低,學習的自主性能動性較差,學製較短,畢業後大多走向基層工作崗位,搞學術研究的幾乎很少。基於上述國內外的研究成果,結合高職生這個群體自身的特點,本文中將高職畢業生就業能力建構如下:

高職生應具備的就業能力包括基礎性能力和專業性能力。基礎性能力是普遍性的、各個專業的高職生都必須具備的,它包括思維能力、學習能力、溝通能力、適應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專業性能力是指高職生經過係統的專業學習和專業訓練,掌握的本專業基本理論知識和方法,並能夠運用它指導實踐的能力。包括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和職業道德。

思維能力包括創新能力、信息處理能力、分析判斷力、社會洞察力、解決問題能力和應變能力。學習能力是一個人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是每個人不斷獲取知識的能力,是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基石。溝通能力是指一個人與他人有效地進行溝通信息的能力,包含著表達能力、爭辯能力、傾聽能力。溝通能力看起來是外在的東西,而實際上是個人素質的重要體現。適應能力是我們每個人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也是大學生將來能夠立足於當代競爭社會的必備能力,包括忍耐力、心理調適力、情緒調控能力、抗壓力、抗挫折能力等。組織管理能力是指為了有效地實現目標,靈活地運用各種方法,把各種力量合理地組織和有效地協調起來的能力。包括協調關係的能力和善於用人的能力等等,它是一個人的知識、素質等基礎條件的外在綜合表現。團隊協作能力是建立在團隊的基礎之上,發揮團隊精神、互補互助以達到團隊最大工作效率的能力。對於高職畢業生來說,不僅要有個人能力,更需要有在不同的位置上各盡所能、與其他成員協調合作的能力。

高職教育是現代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工業化和現代化的重要支柱,而高職大學生就業狀況直接決定高職教育的可持續發展。針對高職生就業能力結構中的各個因素,加強高職院校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工作對於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維護社會穩定有著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賈利軍.大孚生就業能力結構研究[D].南京師範大學教科院,2008.

[2]李晶.大學生基礎性就業能力培養的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11.

[3]邊偉偉,曹敏.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大學生組織管理能力的培養[J].河北旅遊職業學院學報,2009(1).

[4]金曉龍.高職生就業能力結構及培養策略[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

作者簡介:王久梅(1969-),女,唐山職業技術學院管理係副書記,碩士,從事大學生思想政治與大學生就業方向的研究。

基金項目:本文係河北省唐山市社科聯2013年立項課題“高職院校學生就業能力與就業心理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課題編號:TSSKL2013-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