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改革教學模式。高等院校的辦學目標即為社會培養所需的專業人才,國際金融作為金融專業的核心專業基礎課程,要求除了必須的理論內容外,還要有較強實踐性。因此,教師應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的結合,改進、創新教學方法,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實現理論和實踐相融合,讓學生達到學與做的同步,實現畢業即能上崗,達到用人單位的實際需求。
高等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培養能夠勝任所學專業職業崗位的畢業生,在國際金融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應該準確分析金融學專業學生畢業後將麵臨的職業崗位需要的國際金融知識,分析職業崗位所需的基本理論和專業能力,即理論基礎和實踐能力,根據實際的崗位需求來確定課程的教學模式。
(三)豐富教學方法。1.實驗室模擬教學。由於國際金融是一門對實踐性要求很高的課程,因此,實踐教學是必不可少的教學環節。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可充分利用實驗室資源,借助金融教學軟件模擬真實的金融交易環境,通過模擬交易係統使學生能將掌握的金融操作和市場運作等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在模擬係統中進行模擬交易等,加強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熟悉交易流程,在模擬實踐中訓練學生的實際分析能力和工作能力。
2.社會實踐教學。除了模擬實踐教學,到社會單位中參加社會實踐也是訓練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任課教師可積極的聯係一些與金融專業相關的單位,如證券公司、銀行、期貨交易所等,帶領學生到以上單位進行認識實踐,了解實際工作的具體業務流程、操作過程、基本技能和操作方法等,使學生進一步了解社會的實際需求及工作單位的實際業務操作模式等。
3.網絡教學。在國際金融課程的教學過程中融入網絡教學手段,第一時間將經濟發展過程中金融市場上發生的最新信息通過圖片、視頻、評論等方式灌輸給學生,使學生及時、全麵的了解金融市場上的最近信息,既更新了教學內容,又使學生對金融市場的發展和熱點問題的產生有了全麵的認識。較好的提高學生認識問題能力、理解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建立雙師型教師隊伍。國際金融課程對實踐性的高要求同時需要配備一支實踐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隊伍,這就要求各高校不斷的提升教師自身的教學水平,盡可能建立一支理論和實踐經驗都很豐富的雙師型教師隊伍。
鑒於教師的實踐經驗欠缺,可分批次的將自有教師送到金融類的關係單位進行實踐,汲取實際的工作經驗,以便於在教學中更好的指導學生。另外,還可聘請銀行、期貨、證券公司等金融機構裏有實踐經驗的專家或從業人員參與到教學中,可通過講座、實踐環節指導等使學生具備較強的實際業務操作經驗。
三、結語
鑒於國際金融課程在金融學專業課程設置中的重要性,無論從教學方法、教學模式和教材的時效性等方麵都應不斷的以實際社會需求進行改革創新,從而使該課程的教學目標實現最優化。
參考文獻:
[1]魯桃珍.行動導向的教學觀在高職國際金融教學中的嚐試[J].科技信息,2007(10).
[2]張路明.《國際金融》課程教學方法改革及創新研究[J].經營管理者,2012(6).
[3]塗智蘋.地方高校國際金融課程教學特點與方法探討[J].經濟師,2012(6).
[4]王靜怡.淺析高職高專國際金融課程的教學方法改革[J].現代閱讀,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