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國際空間站上使用的是二氧化碳滅火器。在沉重鋼瓶中儲存的高壓二氧化碳氣體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讓空間站裏的二氧化碳濃度達到50%以上。當然,如果艙內有宇航員的話,他們最好快速戴上呼吸器,因為當人呼吸的空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達到17%以上時,會使人在1分鍾內死亡。鋼瓶給空間站帶來的附加載荷以及使用過程的不便使得這種滅火方案注定終將被替代。
現今看來,比較有前途的空間站滅火方案便是潑水了。不要笑,雖然1 000多年前的維京海盜們都懂得舀海水來澆滅火焰,但是此水非彼水。眾所周知,我們不能用水來澆滅電氣火災,而空間站本身就是個電子器件大集合。但是,當把水打散成極其細小的水滴的時候,水就會失去了大部分的導電能力,如果還不放心的話,可以用不導電的去離子水。噴灑出去的水霧不會遺留有毒物質,也不會立刻威脅宇航員的安全。用水霧來滅火的另一個優勢是可以同時清理掉火災產生的有毒氣體。在微重力環境下,有毒氣體小顆粒會飄散在空間站內,而霧化後的水有極強的吸附能力。當髒水霧在空間站空氣循環係統內重新凝結成水滴的時候,經過過濾處理,水還能被再次利用。並且,水霧的快速蒸發能夠降低艙內溫度,減輕環境控製係統的壓力。
墜海,擺脫束縛的繩索
如果一名維京水手墜入波濤洶湧的巴倫支海的話,料他有再好的水性也難以支撐1個小時。而如果墜入了茫茫太空,宇航員又將麵臨怎樣的命運呢?
太空中無從借力,處於近地軌道中的宇航員如果沒有推進裝置的話,將會漂浮在無氧、超低溫、強輻射的太空中,成為一顆人體衛星。運氣足夠好的話,他會躲開所有的空間碎片,成功地繞地球飛行,並能在24小時內看到16次日出日落(如果他帶著足夠的氧氣)。之後,隨著大氣阻力等因素的損耗作用,他的軌道會越來越低越來越圓,地球上的美景在他眼前掠過的腳步也越來越匆忙。最後他將會再入大氣層成為一顆璀璨的流星。
既然這麼危險,那麼為什麼還要讓宇航員出艙呢?
實際上,太空出艙活動是很難避免的。比如哈勃望遠鏡需要宇航員定期維護。它上麵有6個用於調整姿態的陀螺儀。隨著時間的推移,陀螺儀會逐漸漂移偏離正常的角度,使得望眼鏡無法瞄準遠方星係。這就需要宇航員通過太空行走來到望遠鏡上,對陀螺儀實施人工更換,順便還要更換性能下降的電池和破損的太陽能電池帆板等。另外,哈勃望遠鏡沒有變軌發動機,這艘“沒有發動機的大船”需要由航天飛機定期地向高處推一下,以維持正常的軌道高度不至於墜入大氣層。隨著航天飛機的退役,哈勃望遠鏡失去維持軌道高度的幫手,幾年後就將壽終正寢。
既然太空補帆和太空係纜繩等活動是必不可少的,宇航員的出艙活動也就不可避免了。好在大多數的出艙宇航員都係著一根叫做“臍帶索”的安全帶把自己和航天器綁在一起。當然,技術的進步會幫助人類在太空中越走越遠。1984年2月,美國宇航員麥坎德利斯操縱著MMU(載人機動單元)進入了太空,成為首位擺脫繩索遨遊太空的宇航員。這套擁有24個氮氣噴嘴重達148千克的裝置共使用過3次,最遠將人送到了離航天器100米遠的地方。後來該裝置的減重版SAFER(艙外活動簡便救援裝置)成為了宇航員的自救必備裝備。該裝置僅重37.7千克,可以提供13分鍾推進力。今後,能夠提供更持續的動力和更強大的防護能力的艙外宇航服的出現將會使宇航員即使墜入太空也不至於束手無策了,甚至可以像鳥兒一樣,長期地自由地在太空中翱翔。
隻要是向未知世界進行探索,就會遇到危險和困難。但是,憑借智慧和勇氣,人類總是能夠戰勝這些阻礙。在這個新維京時代,我們回首往事,窗外的鳥鳴聲和風聲讓我們想起了公元9世紀時的北歐著名航海家弗勒基。他總是在船上養著烏鴉,並且不時地將籠中的鳥兒放飛。如果鳥兒在船的周圍漫無目的地飛翔,那說明離陸地還遠著呢。而如果鳥兒朝特定的方向飛去,那麼他就會堅定地追隨鳥飛去的方向。通過這個方法,他到達了地球上最後一個無人居住的大島——冰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