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近年來,國內出現很多通航公司,多有公務機業務。投資這個市場會不會有很大風險?
廖:投資通用航空市場,確實需要比較長遠的眼光,確實有風險。不過美國通用航空市場有1 500億美元的直接產值,相比之下,中國通用航空市場的長線潛力會非常大。隨著我們的低空逐漸開放,通用航空市場會非常活躍。美國通用航空飛機有20多萬架。我們才有1 000多架,增長10倍,才1萬多架,增加100倍,才10萬架,對中國這麼大的國家,完全不多。很多老板把中國通用航空市場跟當年的汽車市場作比較。很多人後悔沒有把汽車早日進入4S店模式,沒有拿到銷售執照,沒有和國外汽車生產商合作。現在大家認識到,是不是飛機也會是類似汽車業的模式,現在若不進入,將來可能又晚了。這種想法也有一定道理。
不過,什麼東西一到中國來,都會有一些概念性的變化。國內相當一部分打著航空產業園旗號的項目,決策和參與者都有獲得土地資源並快速變現的想法。航空產業對安全性的要求很高,生產、適航認證都很複雜。所以做航空產業,大家一定要做好長期投資的準備,這個產業沒有見“快錢”的機會,跟房地產行業相比,是一個投資很高、回報周期很長的行業。
記:國內客戶對公務機的需求有什麼特點?
廖:國內客戶對公務機的需求還是以大飛機為主,比如龐巴迪“環球快車”6000、5000,龐巴迪“挑戰者”605、850,“灣流”550、750,達索“獵鷹”7X。中國公務航空市場這兩年變化比較大,剛開始大家主要買新飛機,買二手機的不多,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二手機的好處,因為到手一架新飛機要排隊18個月,不少人等不了。
中國客戶對大型公務機的需求是很正常的。按照我們的人口、版圖和經濟規模,中國有3 000~5 000架公務機是很正常的,美國有2萬架。而現在中國僅有300多架公務機,這就意味著購買公務機的目前是一些超大型企業。他們的特點是業務範圍非常廣,遍及全世界。何況中國版圖本身就比較大,所以他們選擇航程遠的大飛機,也很正常。另外我們也要分析中國人怎麼用飛機。中國老板不僅僅把公務機作為交通工具,還作為做生意、交朋友的場所,要求具備飯桌、歌廳、棋牌室、會議室等功能,自然飛機就需要寬敞一些。
世界潮流也在變,歐美的公務機現在也越來越大。20年前,一個美國企業用不著跟全國做生意,隻需要跟附近的幾個州做生意就可以了,一架小飛機已經足夠。現在經濟全球化,對飛機航程、大小的要求,自然而然也就變了。
記:您對中國公務航空市場的宏觀政策環境有沒有什麼建議?
廖:行業管理上,中國公務航空市場剛剛起步,有關部門的管理程序還稍顯複雜。我們國家通用航空的發展順序正好和歐美相反,歐美是先有通用航空的小飛機,再有民航、軍航的大飛機。在一般運行和飛行規則(民航法規91部)中沒有明確規定的情況下,我們很多管理人員、適航人員自然就想到了管理大型運輸飛機的121部。顯然,用管理大型運輸飛機的方式管理通航企業或者通航飛機,是不合適的,造成了很多資源的浪費和成本的增加。所以大家開玩笑,隻有兩三架飛機的通航小公司,常被當作有上百架飛機的民航大公司管理。
國家還需要對新興的公務機市場提供持續的支持。國家並不需要直接投資,隻需要放寬政策,允許大家來做,允許競爭,這個行業就做活了。比如機場建設,現在中國機場數量遠遠不夠,隻有200~300個,和美國1萬個機場相比,差得很遠。大家很願意參加機場建設。要明確的概念是,機場是基礎設施,像道路一樣,屬於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是要由政府進行投資、管理的。雖然政府建設機場要花一些錢,但給當地帶來的收益要遠遠高於對它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