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福建曆史沿革和行政區劃
福建,簡稱閩,別稱八閩。《山海經·海內南經》上說:“閩在海中”,說的是在遠古時期福建地區尚屬海洋。《周禮·職方》中有關於“四夷、八蠻、七閩、九貉、五戎、六狄”等少數民族的記載,其中“七閩”就是指當時居住在福建的七個部落的總稱。關於“閩”字,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解釋為:“閩,為東南越蛇種。”因為古代居住在今天福建一帶的人都是以蛇作為自己的圖騰來崇拜的。
原始社會時期,我國長江以南地區的許多部落,大都是以氏族聚居,被統稱為古越族,而福建處於東海之濱,所以又被稱為“東越”。《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記載:戰國時期,越王勾踐的七世孫無疆與楚國交戰被殺,楚國占領了越國的土地。越國破滅後王族南遷,其中就有一部分人來到福建和浙江南部。他們與當地原住民,也就是閩族人結合,合稱為“閩越”人。
戰國末期,越王勾踐十三世孫無諸在福建稱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把天下分為三十六個郡。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秦始皇削去無諸的王號,將其降格為君長,並在今廣東、廣西、福建等地增設了四個郡,今福建地區為閩中郡。這是福建第一次以一個行政區劃的形式出現在祖國的版圖上,但是疆域與今天有較大差異。
漢高祖劉邦起兵伐秦,無諸率兵幫助劉邦滅楚。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又重新立閩越國,封無諸為閩越王,都城設在東冶(今福州),繼續管轄閩中故地。漢武帝時,閩越王餘善屢次造反,漢武帝於元封元年(前110年)興師討伐餘善,閩越國隨即宣告滅亡。
閩越國滅完後,漢朝廷在福建設東部侯官,隸屬於會稽郡東部都尉。東漢末年,朝廷將福建改為南部都尉管轄,並設立侯官長。三國時期,福建屬於吳國,並先後隸屬於會稽郡和建安郡。
晉朝時期,福建先後隸屬於揚州和江州,並設建安郡和晉安郡,由太守管轄。南朝宋時,福建增設晉平郡。齊時,晉平郡被裁撤。陳時,福建設閩州刺史,不久被裁撤,福建又先後隸屬於東揚州和豐州管轄,後複設建安郡和晉安郡。
隋朝時,晉安郡被裁撤,改泉州,後改閩州,設閩州刺史,後又該建安郡,設建安郡太守。
唐朝中期,福建設福、建、泉、漳、汀五個州。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唐朝政府為加強邊防武裝力量,從福州、建州中各取其中一字,設立“福建經略使”,與福州都督府並存。這是曆史上第一次出現“福建”這一稱呼。
五代後梁開平三年(909年),閩王王審知建立閩國,基本上奠定了今天的福建區域。
北宋初年,福建軍政長官為節度使。宋太宗時設福建路,最高軍政長官為安撫使。
南宋時福建設l府5州2軍,府、州、軍為同級行政機構,共計8個,故稱“八閩”。
元朝至元十五年(1278年),福建設行中書省;次年,改置宣慰使司;大德元年(1297年),改為福建平海行中書省。大德三年(1299年),複改為宣慰使司。至正十六年(1356年),重置福建行中書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