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覽
作者:
生態城或可持續之城是一座在規劃設計時充分考慮環境影響的城市,其居民致力於所需能源輸入的最小化,同時也致力於製熱過程廢物輸出、空氣汙染、二氧化碳和水汙染的最小化。
二十載春秋交錯中,“生態城”建設寄托著全世界關於城市和諧發展、人類與大自然共榮的夢想。
“生態城”概念由來
“生態城”的概念可以追溯到20年前。當時,人類開始在城市環境方麵麵對一係列的嚴峻考驗:氣候變化、長距離飛行帶來的空氣汙染、垃圾處理、交通係統的可持續發展等。特別是工業化國家的許多城市,不得不應對以往工業化過程帶來的河流汙染、住房條件惡劣、噪音和空氣汙染等問題。20年來,各國都在艱難地尋找應對這些挑戰的良方。“生態城”的概念由此應運而生。
人們在發展“生態城”的概念時認識到兩點。其一是城市的影響力遠遠不止於城市本身,而是在溫室氣體排放和資源利用上帶來地區性乃至全球性的影響。其二是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發展中國家經曆了迅猛的城市化進程,要求人們在如何保證城市可持續發展、提高生活品質方麵尋找新的思路,進行新規劃,采取新科技。
“生態城”概念不一目的相同
由於曆史、地理位置、經濟增長情況、經貿活動和文化等因素的影響,各國城市雖然擁有很多共性,麵臨共同的問題,但發展環境各不相同。因此對理想“生態城”的概念很難有統一的描述。但總的來說,它們都遵循一些基本原則。“生態城”建設者應致力於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最終使排放量達到中和狀況。無論是使用能源,還是利用自然資源,他們都應堅定不移地走高水平節能發展道路,實現水資源合理使用、垃圾循環利用的目標。這些目標也同城市的傳統功能相吻合。城市依然為經濟活動提供推動力,是人們尋求就業機會的中心,也是文化和學術交流的核心地帶,對提高人們生活質量,加強社會包容度和凝聚力起到重要作用。
全球“試水”生態城實踐
如今,全世界有成千上萬的城市將“生態城”的概念納入規劃中來,因地製宜地改造了城市環境。
瑞典 首都斯德哥爾摩自1990年至今不斷發展地區供暖係統,已減少60萬噸溫室氣體排放量,目前還利用冰涼的海水來取代空調係統,形成地區獨特的降溫方式。
德國 漢堡市同近千家中小型企業合作,為他們如何利用水和化工資源,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出謀劃策、提供投資。
美國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都市——紐約也通過環保方式管理當地河流係統和周圍農田,實現了不用機械方式過濾城市供水。
巴西 庫裏蒂巴市從上個世紀70年代起就投資興建綜合性公交網絡,包括設計使用低排放生物能源的高速巴士係統,方便市民出行。城市規劃者還為市民提供了便利的支付係統,並將自行車道路和步行道路連接起來。每天,該市公交係統能運送200萬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