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策劃
作者:陳鳳英 張茂榮
編者按:歐洲主權債務危機是國際金融危機的延續與深化。本期刊登的《歐洲債務危機來龍去脈》對此問題做了深入解讀,對讀者更加全麵地了解後危機時代世界經濟發展大有助益。
閱讀1
歐洲債務危機主要成因
早在2008年10月華爾街金融風暴初期,北歐小國冰島的主權債務問題就浮出水麵,而後中東歐債務危機爆發。鑒於這些國家經濟規模小,國際救助比較及時,其主權債務問題未釀成較大全球性金融動蕩。2009年12月,希臘的主權債務問題凸顯,今年3月進一步發酵,開始向“歐豬五國”(五國第一個英文字的縮寫,即“PIIGS”,Portugal-葡萄牙、Italy-意大利、Ireland-愛爾蘭、Greece-希臘、Spain-西班牙)蔓延。美國三大評級機構則投井下石,連連下調希臘等債務國的信用評級。至此,國際社會開始擔心,“歐豬五國”的債務危機可能蔓延全歐,由此侵蝕脆弱複蘇中的世界經濟。
一、金融危機是主要導火索
實際上,歐洲主權債務危機是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的延續與深化。一般情況下,在一國經濟繁榮時期,私人借貸即債務相對較高,而在危機時期或危機之後,由於經濟下滑,財政收入減少,以及抗衰退增加支出,政府財政狀況會惡化,主權債務會增加。本次金融危機的源頭在美國次貸危機,其引發的華爾街金融風暴涉及全球金融市場,導致世界經濟全麵衰退,結果點燃希臘等歐洲國家已經暗藏多年的主權債務風險。一方麵,金融危機使2009年歐元區GDP下降4.1%,降幅超過美國的-2.6%,為過去60年最嚴重。經濟衰退使各國政府稅收減少,財政收支狀況惡化;另一方麵,為應對金融危機與經濟衰退,各國政府不得不采取財政刺激政策,擴大財政支出又使政府財政赤字增加,由此加大財政收支缺口。
事實上,自2004年以來,歐盟部分國家已經突破《穩定與增長公約》規定的財政赤字不得超過GDP的3%和政府債務不得超過GDP的60%標準。如2007年,希臘的財政赤字達到3.9%,政府債務高達104%,均超過《穩定與增長公約》規定的上線。金融危機加劇歐洲各國的財政與債務狀況。據統計,2009年,歐元區的平均財政赤字占GDP的6.3%,公共債務占GDP的78.7%,尤其是PIIGS國家(葡萄牙、意大利、愛爾蘭、希臘、西班牙)的財政赤字分別占GDP的13.6%、12.5%、11.2%、8%和5.3%,政府債務占GDP的113%、66%、54%、77%和119%。其財政赤字與主權債務規模上升,遭致評級機構對其信用評級的下調,進而引發信心危機,使融資成本上升,融資難度加大,最終導致債務危機爆發。
二、體製性缺陷是深層原因
歐元區“天生”的體製性缺陷,即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二元性”是導致主權債務危機的根本性原因。基於各國政治意願,歐元區成立之初隻統一貨幣政策,未統一財政政策,財政大權依然被視為各國經濟主權範圍內的事。這種二元結構自一開始就遭到質疑,但直到債務危機爆發,其危害性才真正顯現,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麵:
一是從事前預防來看,這種二元結構無法對歐元區成員國財政狀況進行有效監督和及時糾正,造成成員國財政紀律鬆懈。分散的財政政策和統一的貨幣政策使各國在麵對危機衝擊時,過多依賴財政政策,並且有擴大財政赤字的內在傾向。事實上,歐盟對此缺陷設有防火牆,即《穩定與增長公約》規定的成員國財政赤字不得超過GDP的3%,否則將被懲罰。然而到2005年初,歐盟同意其成員國財政赤字可“暫時”超過3%,這為而後突破防火牆埋下了伏筆。
二是從事後應對看,二元結構充分暴露出歐元區危機處理能力不足。為便於實行統一的貨幣政策,單一貨幣區成員國即便不能統一財政,也應在財政上保持步調一致。針對歐元區財政“短板”的天生缺陷,歐盟《穩定與增長公約》的規定應該成為成員國必須遵守的財政紀律。但事實證明,公約執行力相當有限。由於在製定和實施財政政策時缺乏協調機製,債務危機爆發後,各國在救助過程中爭吵不休,又各自為政,致使危機持續擴散。可以說,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二元性”相當於歐元區各成員國的貨幣政策“一條腿”被綁在一起,而財政政策“另一條腿”則自行其是,最後造成“一條腿走路”的困境,結果導致公共支出過度膨脹,財政赤字大幅上升,進而出現債務累積和主權信用危機。
三、結構性矛盾是重要誘因
首先,近幾年,隨著歐盟成員日益擴大,由15國增加到27國,歐元區由12國擴大到16國,成員之間的經濟發展水平開始參差不齊。德國、荷蘭等西歐國家與希臘、西班牙等南歐國家之間出現經常項目嚴重失衡。德國、荷蘭等具有很強的出口競爭優勢,長期擁有經常項目順差,2009年順差餘額達到GDP的5%。而希臘、西班牙等南歐國家因勞動生產率相對低下,出口競爭力較弱,出現巨額經常項目逆差。結果,歐元區自身出現內外發展失衡問題,由此加大貨幣政策的調整難度。
其次,雖然希臘等南歐國家經濟發展水平比西歐低,自加入歐元區以來,迫於政黨與工會的壓力,這些國家在福利製度方麵極力向富國看齊,在稅收與財政不允許情況下,過度提高公務員工資和退休養老金等福利待遇。加之人口老齡化的加速,不僅給政府造成巨大財政壓力,而且使單位勞動成本上升,使希臘等南歐國家在與亞洲等新興市場的低成本競爭中更處於劣勢。
最後,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以及歐元的持續升值,使南歐國家以往具有的傳統產業的競爭優勢喪失殆盡。加之歐元區實施統一貨幣政策,各國在麵臨內外失衡時無法通過貨幣政策,以提高出口競爭優勢,隻能采取財政刺激政策,以維持國內經濟增長。在經濟擴張期,隻要經濟持續增長,政府稅收就會增加,財政支出可通過增加稅收來彌合。但當金融危機爆發時,經濟衰退、稅收減少,希臘等國的財政赤字驟然惡化,成為主權債務危機的主要引爆器。
四、遊資炒作起推波助瀾作用
2001年希臘加入歐元區時,為達到《馬斯特裏赫特條約》提出的要求,即政府預算赤字不超過GDP的3%、未清償債務總額不超過GDP的60%,希臘政府通過與美國投行高盛集團合作,與其簽訂一係列金融衍生品協議,將財政赤字降為1.5%。最近披露,當時希臘的真實財政赤字是GDP的5.2%,遠遠高於3%。尤其是,以各種手段讓債務維持在規定水平之下的國家不隻希臘一家,還有葡萄牙、意大利、西班牙,甚至德國也造假。
當時對財政赤字情況的隱瞞,為今天危機爆發埋下禍根。債務危機爆發後,高盛等投行又大肆做空歐元,導致全球市場一片恐慌,美歐股市連連下挫,歐元大幅貶值,經濟出現“二次探底”風險。在對衝基金等遊資推波助瀾下,希臘等債務危機國家的融資成本飆升,使其無法用借新債來還到期的債務,由此助長危機爆發並蔓延。
閱讀2
歐洲債務危機演進過程
一、希臘成為歐洲債務危機的引爆點
2009年12月,希臘財政赤字和公共債務問題曝光。隨後,國際信用評級機構紛紛下調其信用評級,希臘主權債務危機全麵爆發。今年上半年,歐洲央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等一直致力於為希臘債務危機尋求解決辦法,但分歧不斷。因為,歐元區成員國擔心,無條件救助希臘可能助長歐元區內部“揮霍無度”,並引發本國納稅人不滿。同時,歐元區內部協調機製運作不暢,致使救助希臘的計劃遲遲不能出台,導致危機持續惡化,並向歐元區其他國家蔓延。
葡萄牙、西班牙、愛爾蘭、意大利等國接連爆出財政問題,德國與法國等歐元區主要國家也受拖累。美國評級機構則落井下石,連連下調PIIGS國家的主權信用評級。2010年4月26日,標準普爾將希臘主權信用評級從BBB+降至BB+,淪為“垃圾級”;將葡萄牙信用評級連降兩級至A-。國際市場對歐元信心大降,歐元兌美元一路下跌,主要股指連續下挫,整個歐洲被債務危機陰霾籠罩。直至5月2日,歐盟與IMF才聯手推出3年內向希臘提供1100億歐元的救助計劃。然而,此時市場已被恐慌情緒控製,投資者對希臘可能陷入“國家破產”的擔憂無法平息,救助計劃未能達到預期效果,金融市場依然加劇震蕩。
對衝基金則借機蓄意衝擊歐元,致使歐元陷入自建立以來最嚴重的危機,市場開始擔心歐元前途。為製止希臘債務危機蔓延,造成多米諾骨牌效應,歐元區16國首腦於5月8日召開特別峰會,正式批準救助希臘的1100億歐元方案,同時要求創建針對歐元區任何陷入困境國家的緊急基金,表示將“不惜一切代價”保衛歐元,一場史無前例的“歐元保衛戰”由此打響。
二、歐洲主權債務存在係統性擴散風險
雖然歐盟采取空前救援措施,但市場依然擔憂希臘債務危機向全歐擴散,原因是希臘債務危機隻是歐洲債務的冰山一角。
第一,歐元區國家無一財政盈餘且債台高築。據歐盟統計局統計,2009年歐元區整體財政赤字和政府債務占GDP的比例均超《穩定與增長公約》規定的上限,而且經濟下跌4.1%,失業率上升至9.4%。經合組織(OECD)預測,2010年歐元區財政赤字將增至6.6%,政府債務升到84%,失業率達10.1%,GDP增長則低於1%。關鍵是,不僅小國希臘、葡萄牙、愛爾蘭等國財政赤字與政府債務嚴重超標,而且西班牙、意大利、德國、法國(四國GDP占歐元區的76.8%)等大國的兩項指標均超警戒線,尤其是西班牙與意大利已被列入債務危機的黑名單PIIGS國家內。2009年,意大利財政赤字為5.3%,但政府債務高達118.6%,2011年將增到135%,債務風險明顯上升。西班牙債務危機已被引爆,成為繼希臘後第二個危機國家。2009年,西班牙財政赤字高達11.2%,為歐元區第二高赤字國,失業率達到18%,居歐元區最高。左翼少數派政府為預防危機發生,大力推進勞工改革並收緊銀根,由此得罪傳統盟友工會,被其他黨派孤立,政府陷入下台危機,又遭評級機構惠譽降級,經濟瀕臨崩潰邊緣,政局相當不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