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子裏的井
郭老漢決定在自家院子裏打一口井。
兒子昨晚在電話裏說:“村口那個泉眼的水量本來就不多,蓄了半天,一次也就夠挑兩三擔水。去得遲了,就隻能排隊守著。爸,你也別跟水生較勁兒了,大人不計小人過……”
一想起水生,郭老漢心裏就來氣。昨天傍晚,大夥兒都在村口的水池旁排隊打水,好不容易輪到郭老漢了,卻半路殺出個程咬金,“老光棍”水生急匆匆地走來,徑自排在了郭老漢前麵。郭老漢跟他理論起來,氣得滿臉通紅。水生不理睬,挑著滿滿一擔水,溜之大吉。
還是兒子知道心疼人,說過幾天就彙一筆錢,在自家院子裏挖一口井。郭老漢起初不同意,心疼兒子在外賺錢不容易。兒子執意要彙錢,還找了一個不錯的理由——年底要帶女朋友回家,別讓人家嫌家裏缺東缺西。聽兒子這麼一說,郭老漢爽朗地笑了。
說幹就幹,不到一個月,院子裏的井就竣工了。郭老漢熱情地邀請鄰居們來打水,唯獨沒有邀請水生。水生每天還去村口的水池挑水,與郭老漢井水不犯河水。
郭老漢最得意的事兒,就是傍晚蹲坐在院子的屋簷下,一邊抽著旱煙,一邊看著鄰居們來回挑水。郭老漢當了大半輩子農民,也庸庸碌碌了大半輩子。如今,郭老漢覺得兒子有出息,給自己長臉了。女兒也不賴,特意郵寄了一筆零花錢,以感激父親對自己女兒的照料。郭老漢打心眼裏喜歡這個外孫女,人懂事,學習成績也是頂呱呱。
一天傍晚,得知外孫女要寫一篇關於家鄉景物的作文,郭老漢馬上提議寫院子裏的那口井。郭老漢特意查了字典裏“井”字的條目,還幫外孫女修改了好幾遍,把“井底之蛙”“井井有條”等成語都用在了作文裏。第二天一放學,郭老漢就問外孫女:“那篇作文老師批改完了嗎?得了多少分?”外孫女搖頭說:“還早呢,沒那麼快。”到了第三天,郭老漢終於喜笑顏開——那篇作文得了九十多分,全班第一。郭老漢笑得半天合不攏嘴。
郭老漢更得意了,每天傍晚都要蹲在院子裏看井。可是時間一長,郭老漢發現來打水的人越來越少了。郭老漢心裏很納悶兒,卻又不便多問。
這天吃晚飯時,外孫女解開了郭老漢心中的疑團。“外公,我今天放學時聽見有人在背後議論你,說你越來越擺架子,看見鄰居來打水,一點兒都不熱情。”外孫女一邊埋頭吃飯一邊說,“她們還說你是勢利眼,誰沒給你送東西,你就給誰冷臉……”
郭老漢心頭一顫。的確,平日裏偶爾有鄰居給郭老漢送些東西,這家送幾個西紅柿,那家給幾張剛做的餡餅。郭老漢起初會推讓一番,心裏覺得挺過意不去,後來幹脆利索地收下了東西,現在竟然責怪某某某好久沒送東西了。這般反省半天後,郭老漢長歎了一口氣。
第二天清晨,天空飄著細雨,郭老漢早早地出門趕集去了。臨近晌午,雨過天晴,郭老漢一回到家,發現外孫女正裹著大衣,坐在院子裏直打噴嚏。
老伴驚魂未定地說:“多虧了水生,要不然咱外孫女就溺死在井裏了……水生趕集回來路過咱家時,聽見院子裏有人喊救命,才發現咱外孫女栽進井裏了……都怪我,我不該去菜園摘菜,不該讓咱外孫女一個人去打水……”
郭老漢愣了許久,然後掏出袋子裏的菜,一邊遞給老伴,一邊對外孫女說:“晚上弄好吃的,我給你們做幾道拿手菜。”
“什麼拿手菜啊?”外孫女擦了擦眼淚,追問道。
“有四喜丸子、糯米餅、香芋球……”郭老漢扭過頭,接著對老伴說,“晚上你給鄰居們送一點吧。”
老伴點了點頭。老伴心裏明白,郭老漢一大早去趕集,就是因為昨晚外孫女轉述的那些流言。
老伴沉默片刻,又試探性地問:“給水生也送一點吧?”
郭老漢看了一眼院子裏的那口井,語氣堅定地說:“晚上我親自給他送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