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肖是我國特有的民間文化現象,生肖郵票因此也具有較高的市場潛力。在已經發行的新中國生肖郵票中,發行量一般都是同期其他紀特郵票的三四倍,但盡管如此,這些生肖郵票的市場表現依然較為突出,其餘如“風箏”、“唐三彩”、“宮燈”、“盆景”等郵票也有非凡的市場業績,因為越有民族性就越有世界性。
2.欣賞價值高的郵票
1980年,郵電部發行了“荷花”郵票一套四枚、小型張一枚,主圖出自著名花鳥畫家俞致貞女士的筆下。這枚小型張的發行量為25萬,目前的市場價格已經高達1300元,而“四運會”和“國徽”小型張的發行量雖然隻有20萬,但市場價格卻不及“荷花”一半,究其原因,是與畫麵的美感程度和欣賞價值的差別分不開的。1991年發行的“杜鵑花”郵票的發行量略高於1990年發行的“水仙花”,但市場價格卻是後者的三倍多。之所以會形成這樣強烈的反差,主要原因是“杜鵑花”采用傳統花鳥畫中的折枝畫法,線條細膩生動,色彩明快鮮豔;而“水仙”筆法呆滯無神,欣賞價值不可同日而語。
3.係列郵票
從1987年開始,郵電部陸續安排了好幾套係列郵票,比如“敦煌壁畫”、“水滸傳”、“三國演義”和“五嶽”等等,這些係列郵票的陣容強大,反複渲染同一個熱門選題,深受集郵愛好者和投資者的青睞。“三國演義”的開門小型張“千裏走單騎”順理成章地點燃了第二次郵市高潮的導火索;“敦煌壁畫”係列的關門張“千手觀音”在第四次郵市高潮中創造了極其非凡的市場業績;“水滸”係列的關門小型張給低迷的1997年郵市增加了一道亮色;“五嶽”係列郵票也是同期郵票中明顯的熱點,價格上漲的幅度高、成交量大,一度呈現出真正的購銷兩旺局麵。
4.造型獨特的郵票
在上世紀50年代,郵電部曾經發行過一套三角形郵票“保衛世界和平”,開創了新中國異型郵票的先河;後來又發行了“水鄉新貌”、“蘭花”、“韓熙載夜宴圖”等多套連票。這些造型獨特的郵票,一方麵深受集郵愛好者的歡迎,另一方麵保存難度相對較大,從而造成全品相郵票的存世量相對較小,因此市場價格往往雄居同期郵票的榜首。新中國成立以後,還發行過幾套與有齒郵票同圖的無齒郵票,比如“梅蘭芳舞台藝術”、“兒童生活”、“金絲猴”、“熊貓”、“麋鹿”郵票和“桂花”、“寶鼎”小型張等等,這些無齒郵票的增值幅度十分驚人,比如“梅蘭芳舞台藝術”,有齒無齒價格相差10倍左右,“桂花”、“寶鼎”無齒張的增值幅度集郵愛好者和投資者則想必記憶猶新。
除此之外,小型張、小全張和小版張這三種特別的郵票形式也往往被市場各界人士格外看好。1996年和1997年多數郵票都跌破了麵值,但小型張和小全張除了發行量較大的“香港回歸”以外則全線突圍,實現了勝利大逃亡,給集郵愛好者和投資者傷痕累累的心靈帶來了極大的安慰。
5.龍頭票
無論“文革”票、編號票、JT票,還是風景片、特種片、紀念郵資片和紀念郵資封,處於領頭位置的幾套,市場價格往往和後麵的品種相差很大。比如T1“體操”和T2“雜技”,市場價格分別在400元和300元左右,是“戶縣農民畫”和“大寨”的三四倍;YP1“桂林山水”、YP2“黃山風景”(全套)的市場價格分別在1000元和400元左右,而緊隨其後的“內蒙古風光”、“上海風光”卻都不足百元;JP1“奧運會”和JP2“中英聯合聲明”的市場價格分別為210元和300元,但緊隨其後的“科大”、“醫學會”等都不過60元;紀念郵資封也是如此,JF1“納米比亞”300元,JF2“老齡”400元,也是“南極”和“民航”的八九倍。
6.大套票
全套6枚以上的郵票習慣上被稱為大套票。新中國成立以後,發行過許多大套票,比如“廣播體操”高達40枚,“蝴蝶”20枚,“菊花”18枚,“黃山風景”16枚,“牡丹”15枚,“金魚”12枚。在老紀特郵票中,這些郵票的市場價格明顯高於其他郵票,當年顯示出了較高的增值速度。
7.麵值較低的郵票
1997年郵電部發行了四枚小型(全)張,其中“香港回歸”、“水滸”和“壽山石雕”的麵值都是8元,而“八運會”的麵值2元,國家溢價發行,原始售價3元。如今“水滸”和“壽山石雕”的市場價格分別為28元和24元,“八運會”的價格較低,隻有18元。但盡管如此,“八運會”的增值率卻遠遠高於“水滸”和“壽山石雕”,投入同樣的資金,前者的回報明顯要高於後麵兩種小型張,這就是麵值較低的郵品的優勢。由於負擔較輕,群眾基礎相對雄厚,低麵值的同等郵票往往會成為投資者的“重點保護”對象。
8.個性化服務專用郵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