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小商品也有大利潤(1)(2 / 3)

日本“關西產業”公司是家生產收割機的企業,它的機械性能好,打穀速度很高,每小時能打出100噸稻穀。但是,那些遺留下來的稻杆和穀殼很難處理,堆積如山,要設法搬走和棄置。該公司的經理兒島正廣考慮怎麼把這些廢物利用,經過一番研究後,終於想出一種方法把它焚燒後,變成一種碳質,使之成為一種淨化被汙染的河川和港灣的東西。因為碳質可吸收水中的油和微菌而使之沉澱,憑此原理就可淨化河川和港灣之水了。就這樣,關西產業公司找到了收割機擴大銷售的秘訣,還開創了另一條生財之路,可謂一舉兩得。

還有善動腦筋的人,注意到富頓興產公司的垃圾處理賺了錢,繼續在垃圾這個問題上做文章。在紐約市有位經營者把富頓興產公司的垃圾業務伸延了,他組織一家“垃圾收集公司”。這家公司收集全紐約市每家每戶的垃圾,然後集中送到富頓興業公司的垃圾加工場,在這個環節上賺錢。

正如眾所周知的,每個家庭,乃至每個企業和行政單位,每天都有垃圾要扔掉,但按城市環衛規定,垃圾不能亂扔,必須把垃圾置垃圾袋裏,放到指定的垃圾桶內。“垃圾收集公司”抓住這個契機,與每條街和社區的住戶,單位和團體簽訂收集垃圾契約,家庭每月支付10美元計收垃圾清理費。這樣,全紐約市共簽訂這種契約的共有100多萬戶,每月收入共1200多萬美元。該公司購置1000輛垃圾運輸車,每周清理3次。

別小看這麼一件簡單的垃圾清理收集經營,這家公司的老板卻白手起家,很快發了大財。他手下共有1000多位既是司機又是垃圾收集員,每月支付他們的工資平均每人2500多美元,共支出250多萬美元,廣告宣傳費幾十萬美元等,剩下的全是利潤了。如果再扣除支付有關環衛部門的相關費用等,每月純利起碼700萬美元,全年超過8000萬美元,多可觀的經營啊!

垃圾收集公司剛開始經營時,幾乎分文沒有,該老板利用簽訂契約的第一個月收費,花了大部分錢用於購置運輸汽車及租用辦公地點,這樣“巧婦煮出無米之炊”了。由此可見,垃圾可變金,垃圾的時空差亦是一種生財之道,一些無資金的經營者可從中得到啟迪。

針對有錢人的需要

大事業的創立並非一定要自己有雄厚的資金才行。如果你有好創意、好計劃,自然會有人出資請你當老板。以新穎的創意、計劃和周密的行動尋找有錢人投資,那麼身無分文的你也會成為百萬富翁。

1.名古屋羊毛紡織公司

名古屋市的留日韓國人尚學錄,既沒有學曆也沒有金錢,但是他有智慧且善於計劃。10多年前他還在當機械外務員時,就知道日本的羊毛紡織工業比歐美落後,他認為在這方麵大有可為。

一天,他接到德國寄來的商品目錄,其中有新開發問市的一台2000萬日元的新型羊毛紡織機器。對於新機械他比別人在行。他詳細調查了日本的羊毛紡織工廠的作業情況,對紡織工廠有了清楚的了解之後,發現用聯邦德國的這種新機器,生產成本大約可降低2/3,而生產效率卻能大大提高。

然而他並沒有向日本人推銷這種新機器,他帶了這項新產品的目錄和經營紡織工廠的新構想,去拜訪住在日本的一個韓國富翁林伯態先生。

林先生對紡織雖是一無所知,但經過尚學錄的解說之後,立刻同意開一家紡織工廠。從德國購入四部機器,在名古屋市設立羊毛紡織公司,並請尚學錄當總經理。原本默默無聞的外務員,眨眼升為大企業的領導人了。

2.東京企業研究所

東京世田穀居民竹山一夫從公家機關退休後就賦閑在家。實在無聊,有一天他想:“開個企業講習會可能有利可圖,但是找普通人來參加沒法賺大錢,應該找一些有錢人才對。”

於是他就在東京銀座借了一間教室,隻用一張辦公桌和一部電話,成立了“東京企業研究所”。它的特色是7名教師都是日本國內鼎鼎有名的教授和知名人士,學生也都是各企業未來的董事長人選以及重要的幹部。

企業界對於幹部的教育投資一擲萬金,毫不吝嗇,因此他的事業一帆風順。

要壯大研究所的聲勢和號召力,請國內最有名的講師是必不可少的。這些講師的授課費貴得驚人,但所收的學費更驚人。半個月一期,學費50萬日元。第一個班就收了30名學生。其餘的人要事前登記,並且還要等幾個月才能正式聽課。竹山這種別出心裁的生意利潤非常優厚,扣除講課費、房租、廣告費,每個月可淨賺1000萬日元。

雖然竹山的生意毫不費力就發了大財。但假如對窮人動腦筋,盡管起早摸黑地苦幹,績效仍是微不足道,有時甚至徒勞無功。而在有錢人身上動點腦筋,賺錢就輕而易舉了。

為顧客創造價值

現在,當我們看到或聽到“TCL——為顧客創造價值”的廣告詞時,一種高品質值得信賴的感覺油然而生,但這卻是以李東生為代表的TCL人20年刻苦經營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