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是大量的工人下崗找不到工作,一邊卻是高級人才的薪資越來越高。顯然,知識與才能已開始把握我們的命運,決定我們的財富。現代社會的人際競爭,很大程度上已歸結為知識的競爭。有知識者有財富,將成為普遍的規律。據《北京青年報》報道,聯想集團實行股份製改革以來,隨著其認股權證的分配實施,使一些員工一躍成為百萬富翁。此外,在以往“聯想”內部的效益水平及激勵機製基礎上,已經產生了一批百萬富翁。兩者相加,“聯想”這架高科技財富機器“製造”出來的百萬富翁數量已有數百人之多。這些百萬富翁普遍比較年輕,平均年齡不超過30歲。有關專家分析認為,如今企業已經漸漸成為中國社會財富的創造和承載主體,隨著各種形式股份製的推行,有知識才能的年輕人將會成為富翁的主流。
清華同方也不甘落後,其總裁陸致成放出豪言:最短3年,最長5年,這家清華大學下屬的高科技企業要造就100名千萬富翁、1000名百萬富翁。這使得那些心存鴻鵠之誌、懷揣科研成果的中國科學家有了以前做夢都不敢想象的“暴富”機會。
孫家廣就是一位受益者。這位中國工程院的院士、清華大學的教授,曾因發明計算機輔助設計係統——中國迄今唯一具有全部自主知識產權的軟件工程技術而聞名,如今他走出象牙塔,出任新成立的清華同方軟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按照國家政策,該企業允許個人科技成果以無形資產形式折價入股、參與分配,包括孫家廣在內的骨幹人員因此占有該公司5000萬股份中的8%,即400萬股。雖然孫家廣隻說這400萬股是由四個代表人認購,上市後再分配給企業員工,對他個人占多少股份不願意置評,但作為該軟件公司核心技術的發明人,哪怕隻擁有1%的股份,上市後孫家廣也會輕而易舉,一躍而成“千萬富翁”。
其實,像孫家廣這樣以技術入股,通過上市身價過億的中國科學家已有先例,如水稻雜交專家袁隆平,他持有袁隆平農業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50萬股,占總股本的2.38%,排在第四大股東的位置上。按目前的價位計算,股票市值超過8000萬元。
也許有人認為那些年齡偏大又沒有一技之長的人就隻有給人家打工的份。其實不然。我們在這裏所指的知識,並不都是要在大學裏專門學習的公式、定律、規則之類,而是包含著非常廣泛的內容,按托夫勒的定義包括“信息、數據、圖像、想象、態度、價值觀,以及其他社會象征性產物。”實際上,對於致富起至關重要作用的專門知識,相當一部分是要在“社會大學”裏才能學到的。沒有讀過大學的人,並不等同於沒有知識。況且,在中國這樣一個大國,市場巨大,對於那些在意識和經驗上有準備的人,機會也一樣存在。在知識經濟時代的班車上,隻要我們認真地掌握知識,關鍵是有效利用知識,就能走上致富之路。
無本買賣新職業
常常聽到有人在慨歎:“這年頭錢越來越難賺了,機會越來越少了。”其實,我們身邊的生意機會從來就沒少過,少的隻是發現機會的眼光和捕捉商機的技能。當360行行行爆滿之際,一些先知先覺者卻做起了無本買賣,成為知識經濟時代的“新商人”。
1.職業“新聞線人”
賺錢多少,各有其法。隨著報業競爭的日趨激烈,各家報社都打出了有償征集新聞線索的口號,以搶占先機,贏得讀者。凡提供的新聞線索一經采用,即付給相應報酬,一旦評上了新聞月獎,更能獲得數百元獎勵。於是,一種專門以提供新聞線索為謀生手段的職業“新聞線人”應運而生。他們在繁榮了報業的同時,也確定了自己的工作。一位叫林子的青年充當職業“新聞線人”之後,每天都在城內各大醫院、派出所以及大商場等繁華場所轉悠,留心大小事件,傾聽別人閑談。一發現新聞線索馬上通知報社,經記者采訪後,林子就去領取報酬。3個月下來,林子捕捉的新聞線索已有50多條被市內多家報社采用,所獲報酬從50~300元不等,每月平均從報社“掙”錢1700元,甚至高過一些編輯、記者。
2.職業“砍價人”
購物時,人人都想少花錢,於是就與生意者討價還價。可大多數人並不具備這種能力,於是便湧現了一批專幫買主“砍價”的職業“砍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