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因為交不起2元錢的學費,劉延林被關在了學校門外。父親沒有辦法,打發他跟姨父到河南謀生。姨父在河南鄧縣一個瓦窯給14歲的劉延林找了份活。劉延林咬著牙拚命地幹著和成年人一樣的活。
一年辛苦下來,窯主給了他70元錢。接到手後,劉延林高興得跳了起來:我終於能掙錢了,終於能為困境之中的七口之家分憂解難了!過完年,15歲的劉延林再度告別父母去河南打工。隻是上次出去還是由姨父帶著,這次他居然帶了個比自己大五六歲的徒弟。劉延林對曾經打過工的鄧縣信心十足。誰知原來那家瓦窯廠換了老板,師徒倆忍著饑餓和勞累走村串戶找活幹,度過了艱難的幾天,終於有一家等著點火的瓦窯廠答應雇他們。瓦窯點火了,劉延林心虛得很,一拿到錢瞅了個機會就逃到了福州,並很快找到了活,在建築工地幹小工。有了一段較穩定的生活,一幹就是兩年,劉延林學到了手藝,還學會了講福州話。
一次,劉延林從福州回家過春節,當生產隊長的姑父瞧準了他在外麵見過世麵,約他一起販豬崽、販豬肉。兩人越合計越興奮,當下各向信用社貸款800元,再東借西湊,籌集到1000多元。結果,他熬更守夜,起早摸黑,非但沒有走財運,反而虧了本,欠了一屁股債。他偷偷砍了家裏一棵樹,拖到街上賣了9元2角錢。他步行100多裏的鄉村土路,來到火車站,花5分錢買了一張站台票,混進站台,鑽進開往廣州的列車。
第三天,碰上廣州市郊一家磚廠招工,他沒講什麼條件就跟了去。自打從磚廠第一次領工資起,劉延林使節衣縮食,積攢下錢陸續往家裏寄,不到一年就把債一筆一筆還清了。此後不久,他由工友引薦到海豐縣磚廠,負責生產技術管理,一幹就是兩年,成了磚廠的行家裏手。尤其讓他受益匪淺的是,在海豐,他真正見識到了當地老板們經營手段的活絡。不想當老板的打工仔不會是有出息的打工仔。劉延林心中醞釀了很久的計劃,一下子迸發出來,再也抑製不住了:當老板,向特區靠攏!他懷揣著辛勤打工積攢下來的5000元“巨款”,來到了惠陽縣的淡水鎮,憑著三寸不爛之舌,說服了兩位四川老鄉和一位當地人,合夥買下了磚廠,劉延林作法人代表。買下磚廠後,等待劉延林的仍舊不是一帆風順,一塊磚賣幾分錢還沒有銷路,短短幾個月,磚廠、債務全歸劉延林,其他三股由劉延林一年內還清。那三個股東又去打工,劉延林隻有硬著頭皮,一個人艱難地支撐著磚廠。
誰也沒有想到,這個磚廠竟成了劉延林發家的第一塊跳板。劉延林獨自經營後,淡水鎮的建築業熱起來,為時不過半年,年終結算淨賺10多萬元。此後磚價天天上漲,到1987年已是日賺幾千,這時劉延林的哥哥也來了,他們又建了一個磚廠,到1988年底盈利達200多萬元。
1988年底,劉延林一遍又一遍地對淡水鎮的房地產進行分析,決定傾盡200多萬元,買幾百畝地。和當地人關係處得不錯,辦事頗見效果,劃地時他們都挺關照,幾百畝土地全在街邊路口、十字道旁,守著交通要道,基本上都是人們所說的黃金地段。僅僅過了半年,淡水的房地產開始升溫,土地價格猛漲。又過了幾個月,到1990年3月,惠陽縣城遷到了淡水鎮,淡水的土地價格開始發了瘋地往上漲,每平方米高達2000元,黃金地段還攀升到每平方米1萬多元。劉延林手中擁有幾百畝地,發財已成定局。但他很清醒,把自己擁有的土地作了一個規劃,留下自己準備安排使用的幾處後,將其餘的全部賣了出去。
1990年,劉延林注冊成立了“川惠實業公司”。1992年,公司有了發展,注冊為“川惠實業發展公司”,經營項目涉及房地產、建築材料、汽車修配、旅館、高科技產品開發等,年僅28歲的劉延林跨入了億萬富翁的行列,成了大名人。1996年,他以“從打工仔到億萬富翁”為題出版自傳,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布赫欣然題字:“中國第一打工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