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玉剛一條破船闖大海,當年曾引起不少人的嘲弄。包玉剛並不在乎別人的懷疑和嘲笑,他相信自己會成功。他抓住有利時機,正確決策,不斷發展壯大自己的事業,終於成為雄踞“世界船王”寶座的華人巨富。他所創立的“環球航運集團”,在世界各地設有20多家分公司,曾擁有200多艘載重量超過2000萬噸的商船隊。他擁有的資產達50億美元,曾位居香港十大財團的第三位。包玉剛的平地崛起,令世界上許多大企業家為之震驚:他靠一條破船起家,經過無數次驚濤駭浪,渡過一個又一個難關,終於建起了自己的王國,結束了洋人壟斷國際航運界的曆史。回顧一下他成功的道路,他在困難和挑戰麵前所表現出的堅定信念,對我們每個人都有有益的啟示。
包玉剛不是航運家,他的父輩也沒有從事航運業的。中學畢業後,他當過學徒、夥計,後來又學做生意。30歲時曾任上海工商銀行的副經理、副行長,並小有名氣。31歲時包玉剛隨全家遷到香港,他靠父親僅有的一點資金,從事進口貿易,但生意毫無起色。他拒絕了父親要他投身房地產的要求,表明了欲從事航運的打算,因為航運競爭激烈,風險極大,親朋好友紛紛勸阻他,以為他發瘋了。
但是包玉剛卻信心十足,他看好航運業並非異想天開。他根據在從事進出口貿易時獲得的信息,堅信海運將會有很大發展前途。經過一番認真分析,他認為香港背靠大陸、通航世界,是商業貿易的集散地,其優越的地理環境有利於從事航運業。37歲的包玉剛正式決心搞海運,他確信自己能在大海上開創一番事業。於是,他拋開了他所熟悉的銀行業、進口貿易,投身於他並不熟悉的航海業,當時人們對他的舉動紛紛譏笑諷刺。的確,對於窮得連一條舊船也買不起的外行,誰也不肯輕易把錢借給他,人們根本不相信他會成功。他四處告貸,但到處碰壁,盡管錢沒借到,但他經營航運的決心卻更加強了。後來,在一位朋友的幫助下,他終於貸款買來一條20年航齡的燒煤舊貨船。從此,包玉剛就靠這條整修一新的破船,揚帆起錨,躋身於航運業了。
消除因無能而賺錢少的羞恥心態
“羞恥”一詞在金錢話題中總是縈繞不去。一位女士在她父親死後發現,父親幾年來一直借錢支付妻子和孩子應得的家庭公司的股息。他通過欺騙手段來逃避公司破產的事實敗露給他帶來的羞恥感,也使自己免受丟臉之苦。
有趣的是,這種掩蓋就像是孩子在別人麵前掩飾自己的無能。而他的家庭肯定感覺很糟糕,要代他受辱,而他認為這種失敗太痛苦和私密了,無法和家人分擔。在日本因倒閉破產而自殺的人也是因為對家庭和職員的深深的愧疚感。
有一位朋友將他的房子以比預期低的價格出售了。此後他感到非常沮喪和難為情。為什麼他會感到難為情呢?這件事情並沒有影響到別人。失望是可能會有的。也許是對那些讓他期許過高的人的憤怒。或者是生氣自己不夠現實,或者是太過貪婪。但關羞恥什麼事呢?愛裏克森的理論認為這是源於一種控製失敗的感覺,使他自己感到創富無能。
當然,也有些人在丟失了自己和別人的錢之後表麵上並不表現出愧疚之意。他們可能感到自己長大了,比別人更老練,更少受製約:“有所得必有所失。”他們可能是一種天生的揮霍者,但他們總能像從母親口袋裏偷錢的孩子一樣找到借口:“這不公平,我沒有別人買糖的零花錢。”實際上他們的行為類似嬰兒遭受挫折的全能幻想,他們追尋一種幻想中的取之不竭的能源。
愛裏克森說,財富和羞恥有時是不愉快的一對。他注意到在訪談中人們使用“我感到羞恥”這句話的頻率。他預期有人會因為繼承遺產和得到不是自己掙來的錢而感到羞愧。但問題似乎還要複雜。許多繼承人表示他們並不感到羞愧。他們感到羞愧的原因是童年中的陰暗角落,被大人忽視和家境赤貧。這使他們覺得自己缺乏金錢的知識,感到自己無能,因之而有自我懷疑和羞愧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