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他體力不支,“咚”地摔倒在地上,死了!
有一隻狐狸,看見圍牆裏有一株葡萄,枝上結滿了誘人的葡萄,狐狸饞涎欲滴,它四處尋找進口,終於發現一個小洞,可是洞太小了,它的身體無法進人。於是,它在圍牆外絕食六天,餓瘦了自己,終於穿過了小洞,幸福地吃上了葡萄。可是後來它發現吃得飽飽的身體,讓它無法鑽到圍牆外,於是,又絕食六天,再次餓瘦了身體。結果站到圍牆外的狐狸仍舊是原來那隻狐狸。
不要太羨慕那些生活過於富足和奢侈的人們,表麵上,他們看似很幸福,實際他們也很苦。就如同狐狸吃到了葡萄,可它得有一個絕食六天的過程,這六天可不是一般人能耐得住的。說到底,是吃到了與沒吃到都是那隻狐狸。人也是如此,享受到與沒享受到都是你自己。
生活中,除了有許多需要你去努力追求的東西之外,還有許多接踵而至的東西,需要你去做出選擇,而選擇的方式無非是兩種:一是接受,一是拒絕。接受,是一種需要。接受愛,是因為人們渴望溫情;接受教育,是因為人類需要進步;接受考驗,是因為人的意誌可以得到錘煉。接受,也是一種獲取。接受教訓,就能獲取經驗;接受批評,就能取得進步;接受幫助,就能得到友誼。
拒絕,是一種抵製,拒絕賄賂,是對金錢利誘的鄙視;拒絕美色,是對低級趣味的厭惡;拒絕,也是一種揚棄。拒絕的是恭維,揚棄的是虛榮;拒絕的是嫉恨,揚棄的是卑微;拒絕的是占有,揚棄的是貪欲。
人人有接受的自由,也有拒絕的權力。接受什麼,拒絕什麼,是因人而異的。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決定著接受與拒絕的選擇行為。有的人接受賄賂,是因為崇拜金錢,利欲熏心,潛意識中有一種金錢至上的人生觀、價值觀。古今中外的一些貪官汙吏莫不是利己主義者、享樂主義者。有的人拒絕利誘,是因為他們有自己的價值取向和高尚的道德準則。接受什麼,拒絕什麼,也是因事而異的。有的是必須接受而不能拒絕,比如文化教育、法律監督等等,否則,就會成為缺乏教養的文盲加流氓。有的是必須拒絕而不能接受,例如嫖賭逍遙、人格侮辱等等,否則,就會成為品格低下、軟弱可欺的人。世界上有許多東西使人迷惑,使人誤入歧途。因為有許多必須接受的東西,常常是你並不願意要的東西裏有許多必須拒絕的東西,又是你所需要的東西。但是,良藥苦口利於病,罌粟迷人卻有毒。如果真正明白這樣的道理,就會主動接受本能上不願接受的,拒絕本能上不願拒絕的,而不至於在接受和拒絕時表現出被動和無奈。因此,對於接受與拒絕,我們要用明確的價值觀、道德觀、是非觀來做指導。一方麵,不要接受應該拒絕的東西。比如,美色誘惑、不義之財等等。這往往是令人難以拒絕而又必須拒絕的東西。
另一方麵,不要拒絕應該接受的東西。比如善意的建議與批評。這是難以讓人接受又必須接受的。因為接受了它,就有利無害;拒絕了它,則有害無益。楚霸王項羽總是不願接受範增的建議和批評,以致氣得範增罵他“豎子不足與謀”。假如“鴻門宴”前接受範增的建議,斬劉邦於宴上,或日後用心接受謀士們的批評意見,就不至於眾叛親離。成為“失敗的英雄”。而劉邦則不同,他善於接受韓信、張良等人的建議與批評,不斷調整自己的戰略戰術,最終一統天下。
有的人拒絕熱鬧,是為了追求寧靜;有的人拒絕名利,為了淡泊人生;有的人拒絕依賴,是為了獨立自主;有的人拒絕奉獻,是為了個人利益。接受要有一定的承載量,過多的接受,就會造成“消化”不良。過多地“接受”金錢,身上的銅臭味就會太濃;過多地接受各種虛名,就會華而不實;過多地接受恭維,就會被“糖衣炮彈”擊中。
拒絕要把握一定的範圍和程度。過分的拒絕,就會帶來不必要的悲劇。拒絕追求,就會喪失機遇;拒絕耕耘,就會沒有收獲;拒絕競爭,就會造成懶惰;拒絕治療,就會病入膏肓。不要隨便地接受什麼,也不要隨意地拒絕什麼。無論是接受也罷,還是拒絕也好,至少應該講起碼的原則,即做人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