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耐被多數人看作弱者的表現,看作對困難無力的反抗,其實忍耐遠比想象的要複雜的多,豐富的多。窮人無名無利,但他們有忍辱負重的氣質,這不能視為軟弱,隻能叫做策略上的退縮,此時的忍,是為了彼時的更猛的爆發,因為忍不僅是時間上的等待,更是力量的積蓄,意誌的磨煉。
在忍辱負重期間,可以造就一代偉人,可創造豐功偉績,可以讓窮人因此而得以升華,成為富人,成為強者。既然有忍辱負重的氣魄,必然有過人的潛質,在適當的時機必會猛然躍起,異彩迸發。
吳越之戰中,越國曾經在一場戰役中殺死了吳王夫差的大軍,後來,為了報仇,夫差親自領兵,攻打越國,兩國在太湖邊大戰一場,越王戰敗,退守會稽以下,後來又被夫差的軍隊圍了個水泄不通。情況萬分緊急,勾踐不得不自願給吳王稱臣當部下,連他的妻子,也一同侍候吳王,以換取自己臣下的性命。夫差旗開得勝,心中有些得意,為了表示他的威嚴與大度,終於答應退兵,同時命令將勾踐夫婦和範蠡帶回吳國做人質,給夫差養馬,範蠡也在吳王宮中當奴仆,勾踐在吳國呆了三年,這三年他吃了許多苦。
三年之後,夫差終於放心,認為勾踐不再反叛,才把勾踐君臣放回國。回國之後,勾踐一心發奮圖強,勵精圖治。他不穿華麗的服裝,不吃貴重的菜肴,並臥薪嚐膽,磨煉自己的意誌:他的床上,不鋪厚軟舒適的床墊,隻鋪刺人肌膚的柴草,他的吃飯桌上,吊著一個黑乎乎的豬苦膽,每餐吃飯,他都要舔一舔這個又苦又髒的苦膽,為的是不要忘記過去所受的苦難和屈辱,使自己時常擁有複國報仇的誌氣。
十年過去了,越國終於振興起來。而吳國由於吳王夫差的日漸驕縱,國力漸漸虛弱。優秀的人才也被迫離去,連忠心耿耿屢進忠言的老將伍子胥也給他逼死。加上連年征戰,將士疲憊不堪,百姓怨聲載道。越王勾踐見機會成熟,親領強兵,猛攻吳國。越國上下士氣高昂,一鼓作氣,把吳軍打得潰不成軍,連國君夫差,也作了勾踐的階下之囚。夫差又羞又恨,悔之晚矣,除了自盡,別無他路。
經曆了一番痛苦,勾踐終於成了春秋末期一代霸主。
人常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紅梅撲鼻香。的確,不經曆痛苦的蛻殼,是不可能長出新皮膚的,不學會忍辱負重,是難勝大任的,古來很多偉人和成功人士的經曆用事實告訴了我們這一點。忍一時的辱,可以最後不受辱,負一時的重,可以以後不再負重,生活就是這樣,上天是公平的,你付出了多少,就會回報你多少,所以,為了獲得最後的成功,為了生存,為了活得更好學會忍辱負重鍛煉自己的意誌吧。
窮人揚長避短
有時候,窮人如果把自己的劣勢恰當地運用,劣勢未必就是劣勢,可能反而成了優勢。劣勢與優勢的轉化,就看你如何運用。窮人多數深知自己的劣勢,為了在競爭中能占有一席之地,要麼竭力去回避自己的劣勢,要麼用恰當的方法使劣勢變優勢,取得讓人意想不到的成功,窮人處於劣勢,劣則變,變則通。
從前,有一個12歲的小男孩,由於小時候誤觸了高壓線,被截去了右臂,本來家庭困難,又雪上加霜。這個可憐的小男孩酷愛摔跤,經過一番努力,小男孩終於被一位柔道大師收做了徒弟。
此後,又窮又殘的他開始了求藝生涯,起初他學得非常認真,可是不久他發現,師傅隻教了他一招,小男孩有點弄不懂了,覺得師傅不喜歡他,不想把自己的本事全部教給他。
有一天,他實在按捺不住內心的疑慮,忍不住問師傅:“師傅,難道你就讓我學這一招?”師傅回答說:“不錯,我的確隻教了你一招,但這一招對你來說已經足夠了。”
小男孩還是不懂,但是他相信師傅的教導,於是潛下心來,繼續練下去。
幾個月後,師傅第一次帶小男孩去國外參加規模很大的柔道比賽。令小男孩驚訝的是,自己並沒有做什麼就輕鬆地進入了複賽。
複賽之後的比賽與前幾輪相比,稍有點艱難,但是,小男孩始終施展自己的那一招,比賽變得很乏味,不久對手就變得有些急躁,進攻也漸漸沒有了開始時的章法,小男孩看準了時機,敏捷地出招,製服了對手。就這樣,小男孩進入了決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