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
作者:王佳佳 王天芳
中醫藥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的國粹。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博大精深的文化,影響和造就了中醫藥學。中醫藥文化吸取了儒、道、釋、法、陰陽、兵、農等豐富的思想營養,交織著天、地、人之間的和諧,與傳統哲學、曆法、天文、禮儀等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特別是提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與四時相符、天地萬物為一”的“天人合一”理念,以及整體思維模式,無不閃耀著東方文化的璀璨光芒。實際上,其中,中醫學是研究人體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和防治等的一門科學,其精髓與特色就在於它獨特的理論體係和豐富的臨床經驗,直到今天,中醫學仍然在為維護人們的健康發揮著其重要的作用。
中醫學的基本特點
中醫學的理論體係來源於古代哲學思想,並在長期醫學臨床實踐中,融合了中國古代富有特色的天文、曆學、農學等知識而逐步形成的。千百年來,這種理論體係一直指導著臨床實踐,並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最終形成了2個極有特色的基本特點: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
整體觀念
所謂整體就是指統一性和完整性。中醫的整體觀念有2個內涵:一是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各髒腑組織之間是互相聯係、互相影響、互相促進的;二是重視人與自然界的統一,人體與自然界是密切相關的,是對立統一的整體。
中醫學認為,人體各個部分是有機聯係的,這種聯係是以五髒為中心,通過經絡把各髒腑、孔竅,以及皮毛、筋肉、骨骼等全身組織器官緊密地聯係成有機的整體,氣、血、津液、精為其活動的物質基礎,並共同完成機體統一的機能活動。人體正常的生理活動一方麵要靠各髒腑組織發揮功能,另一方麵又要靠髒腑間相輔相成的協同作用和相反相成的製約作用,才能維持生化不息、相對的動態平衡。這就好比五髒六腑既要各司其職,又要相互協調製約,從而完成機體的各項任務,如消化食物,化生氣血,抵禦外邪,促進機體生長發育等等。
中醫學在分析病症的病理機製時也是首先著眼於整體,著眼於局部病變所引起的整體病理反映,人體某一局部區域的病理變化,往往與全身髒腑、氣血、陰陽的盛衰有關,可以通過五官、形體、色脈等外在變化,了解和判斷內髒病變,從而作出正確診斷和治療。比如,某人麵色淡白,嘴唇和指甲顏色都比較淡,舌質顏色也是淡白的,脈象是虛而細,可以推斷此人因為血液虧虛導致了上述表現,治療方麵可以通過養血補血(如赤芍、地黃、當歸、川芎等藥)的方法來進行治療。
中醫學又認為人與自然界有著密切的關係,即“天人相應”的觀念。人生活在大自然中,四季氣候變化、晝夜陰陽消長、不同地域的地理環境、居住條件、生活習慣等都會直接影響人體的生理活動。一般情況下,人能適應自然界有規律的變化。如果氣候環境改變,開始可能不太適應,但經過一定時間,也能慢慢適應。如果自然條件變化,超過人體的適應能力,或者由於人體的調節機能失常,不能對外界變化作出適當反應時,就會發生疾病。
在整體觀念指導下,中醫在診察疾病時,往往要考慮到疾病發生季節,患者的居住環境、生活條件、飲食嗜好等多種因素,不僅考慮患者局部病症,還從各個髒腑器官內部之間的關係來分析。例如,肝開竅於目,眼的病常考慮到肝;腎開竅於耳,耳鳴、耳聾常考慮到腎;脾主肌肉,肌肉痿軟無力常考慮到脾等等。
辨證論治
辨證論治是中醫精華所在。“證”是機體在疾病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病變部位、原因和性質,以及致病因素與抗病能力相互鬥爭情況等,它深刻、全麵、正確地的揭示了疾病的本質。
證所反映的是疾病某個階段的本質所在,是從屬於疾病的。比如我們常說的感冒,就是一個病,而在感冒不同階段或因為感受邪氣的不同,就會有風寒、風熱、風濕等證的不同。所謂辨證,就是將四診(望、聞、問、切)所收集的資料、症狀和體征,通過分析、綜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質、部位和邪正之間的關係,概括判斷為某種性質的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