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洋人的買辦到發展民族工業、從堂堂大老板到淪為“小夥計”、從抵製日貨發家到效忠“黨國”而敗落……他曆盡風波,輾轉奮鬥50年,人稱“煤炭大王”、“火柴大王”、“水泥大王”。然而最終,這個傳奇一時的“火柴大王”還是栽在了蔣介石的手裏。
高材生失學,巡捕房教書
劉鴻生,浙江定海縣人,1888年生於上海,1956年死於上海,他的一生是創造中國近代火柴工業奇跡的一生。
在中國近代工商業的大亨們中,劉鴻生是一個特例。他沒有足以使他擁有萬貫家財的家庭和社會背景,也沒有政治革命的閱曆以作發家的資本,在政界、商界都無高枝可攀。他的父親在36歲突然病逝之前,一直做著招商局的輪船買辦,沒給家裏留下財產。劉鴻生許多年後還記得當時家中的銀箱並沒有存著銀洋,隻有一疊當票。
盡管家境快要淪落到一貧如洗的地步,劉鴻生的母親還是含辛茹苦地維持著兒子的學業,並終於送他讀上了一般人很難考入的聖約翰大學。劉鴻生由於才智敏捷、成績優異,不僅被免去了全部學費,還有每月10元的生活補助。正是在這裏,他學得了一口流利的英語和與洋人打交道的經驗。
劉鴻生本可以由此繼續留學深造,獲得一個良好的人生起點,但由於他拒絕了校長要求他成為基督教牧師的建議而被除名。迫於生計,劉鴻生找了一份教外國巡捕學上海話的差事糊口,月薪40元。兩年後他滿二十歲,月薪漲到65元,生活已能自足。但對於年輕的劉鴻生來說,這些錢隻能為他提供一日三餐和一套得體的西服,並不能滿足他成就事業出人頭地的欲望。
從煤炭“跑街”到“煤炭大王”
1908年,劉鴻生經人介紹,進入英商上海開平礦務局當推銷員——“跑街”,除月薪100元以外,還有每噸煤8錢4分銀的傭金。
從此,劉鴻生搭上了他人生的順風船。
舊上海,商賈雲集,操著中國各種方言或者“洋涇濱”的生意人和夢想在此闖蕩世界的各路冒險家,無不使出渾身的機靈勁兒,努力讓自己浮出海麵,自由地呼吸,自由地支配錢財和人生。
劉鴻生靠著兩個優勢成了這樣的“自由人”:一是並不“偽劣”的純正英語,一是出於對這份職業的珍惜。他“跑街”跑得格外勤奮。開平煤在上海並沒有多大市場,劉鴻生硬是用自己的勞累換來了良好的信譽。
半年之後,開平煤銷遍上海。
1909年,劉鴻生被委以重任,在上海成立煤炭售品處,專門經銷開平煤,並享受售後一半的利潤,成了開平礦務局在上海的主要買辦。
上海隻是劉鴻生煤炭生涯的起點,等著他的還有整個長江下遊及京滬沿線的廣闊市場。他清楚地意識到要打出自己的江山,必須擺脫寄生在英商企業之上的依附地位。
劉鴻生開始大展鴻圖。他先是與人合夥建立各種煤號,由單純的接貨改為自租輪船赴秦皇島運煤,又由經銷單一的開平煤發展到銷售山西煤、日本崎藤煤、安南鴻基煤,銷煤業務不僅遍及長江下遊各主要工商業城市,而且擴展到偏僻的鄉村。
三年之後,劉鴻生的財產達到100萬兩白銀,從一個貧寒的大學生搖身成為百萬富翁。當1918年他在二法租界營建占地30畝的花園洋房時,他已是名震上海灘的“煤炭大王”。
小小的火柴,在他手裏卻玩出了花樣
然而,真正讓劉鴻生在中國近代民族工業史上留下重重一筆的,還是火柴。
中國人最早引進火柴是上個世紀中期的事,直到本世紀20年代還主要使用世界火柴大戶瑞典和日本的產品,國人自己的火柴廠雖然也有好幾十家,但因規模太小而無法與洋貨抗衡。
1920年,由“五四”肇始的抵製日貨運動逐浪高漲,火柴進口數量急劇減少。因此這一年成為中國火柴業的幸運年,更是劉鴻生跨入火柴業成為“火柴大王”的機遇年。
在劉鴻生年輕時遭受的種種屈辱中,最令他銘心刻骨的莫過於他嶽父對其婚事的極力反對。他的夫人葉素貞是上海著名的燮昌火柴廠廠主葉世恭的千金,兩人多年同學,日久生情,私定了終身。叫世恭出於對這種有傷風化行為的憤慨和對一個煤炭“跑街”的蔑視,拒不接納劉鴻生為他的“乘龍快婿”。劉鴻生也不甘示弱,在與葉素貞斷然成婚的同時,發下重誓,總有一天要將燮呂火柴廠“擠進黃埔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