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一章:來勢洶洶(3 / 3)

15世紀建造了梵蒂岡圖書館和西斯廷禮拜堂、梵蒂岡城牆,16~17世紀初重建的聖彼得大教堂是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規模最宏大的建築。達·芬奇、米開朗琪羅、拉斐爾等意大利文藝複興名人都參加了這些建築的設計、建造、裝飾工作,梵蒂岡收集了大量文藝複興以至古希臘羅馬時期的珍貴藝術品和圖書文獻。梵蒂岡成為羅馬教皇進行政治與宗教活動的中心。

19世紀中葉,意大利開始逐步統一,1861年建立意大利王國,羅馬教皇領地的存在受到威脅。近代科學文化的發展和社會主義思想與運動的興起,使羅馬天主教會遭遇空前危機。為加強教皇權威,庇護九世(1846~1878在位)於1869年12月舉行了第 1次梵蒂岡宗教公會,有歐洲及其他地區 700餘名主教及高級宗教人士參加。

會議經過討論爭辯,於1870年通過了“信仰信條”,反對“現代理性主義謬論”,堅持天主教傳統的教義教條,通過“教皇永無謬誤”的信條,主張教皇權力神授,高於宗教會議,享有普遍而最高的宗教司法權。在會議進行時,意大利王國於1870年9月占領了羅馬,宗教公會於10月休會。

1870年爆發,拿破侖三世把駐在羅馬的軍隊調回本國,使得意大利王國的軍隊得以順利開進羅馬城,意大利的統一正式完成,而教宗被迫退居羅馬城西北角的梵蒂岡宮中;之後曆代教宗均敵視新的意大利王國,甚至不準信徒參與意大利王國的公職。同年意大利收複教皇占據的其他地區,完成國家的統一,消滅了教皇國,教皇的世俗權力被剝奪,並被迫退居梵蒂岡宮內。

1871年意大利政府頒布法令宣布,教皇人身不可侵犯,享有外交特權,允許對外自由來往,並給予年金。但為教皇所拒絕。

19世紀,皇帝拿破侖三世以身為“教會的保護者”的名義出兵保護羅馬城。

1929年2月11日,意大利墨索裏尼政府同教宗簽訂了“拉特朗條約”,意大利承認梵蒂岡為,其主權屬教宗。規定從同年7月起成為獨立的。國名全稱就叫梵蒂岡城國。梵蒂岡為永久,其國土不可侵犯。此條約正式解決了聖座與意大利政府間多年的糾紛。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梵蒂岡仍按照《拉特蘭協議》,保持中立,當時教宗為。意大利王國對意大利統一戰爭期間沒收的教會財產進行了最終賠償。

從法理上說,延續了11個世紀的教皇國在1929年2月11日這一天正式滅亡,由梵蒂岡城國取而代之。梵蒂岡城國擁有自己的貨幣、郵政、電訊及民政機構,是政教合一的體製。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為克服教會危機,教皇(1958~1963在位)於1962年10月召開了第 2次梵蒂岡宗教公會。有100 多個國家與地區的2000多名高級宗教人士參加,並邀請了其他宗教的代表列席。

大會經過4次會期〔後3次由教皇(1963~1978在位)主持〕於1965年12月閉會。公會通過了16個文件,強調教會的作用主要在精神方麵。教會被定義為“上帝的人民”,提倡關心現代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問題,對基督新教、東正教和其他宗教采取和解態度,強調信教自由與重視教育。對天主教主要的教義、教規仍重新加以確認,但對教會法規開始逐步修改,放寬了一些禁令和戒律。

聽著還蠻有曆史感的,實際上呢,總麵積才隻有0.44平方公裏,是這個世界上麵積最小的國家。

你說要是這個國家現在發起戰爭的話,那麼以他們本國的兵力肯定不夠的,這個時候就需要什麼?自然就是雇傭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