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對於目前的B股市場,其投資機遇並不直接表現在公司的基本麵上,而是更多地取決於一些外在因素。如果說中國股市有“政策市”特色的話,B股市場顯然是一個比A股市場更具有這種特色的市場,甚至它在以後的發展還是得依賴於政策麵上的變化,比如,實現A股與B股的最終接軌對B股來說必然又是一個十分難得的機遇,有的投資者甚至將其當作“希望工程”來看待。但是,由於短期內還不可能實行A、B股的接軌,因此這種期望至少在目前來說還是不現實的。由於人民幣自由兌換目前還看不到跡象,尤其是在中國加入WTO之後,在5~10年之內也難以成為現實,因此如果抱著這種過於遙遠的期望來投資B股,其漫長的等待並不是每一個投資者都能承受得起的,況且資金長期擱死,也實在是一種很不符合經濟原則的行為,這樣的“希望工程”,如果真的是一個工程的話,其實隻能是一個讓投資者無可奈何的“胡子工程”。
散戶股民的機會
中國股票市場的投資者結構基本上分為兩類,一類是機構投資者,一類是普通的城鄉居民所組成的個人投資者,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散戶股民。在中國股票市場發展的早期,散戶股民占有重要的位置,他們對中國股市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但隨著近幾年機構投資者隊伍的迅速崛起壯大,散戶投資者對市場行情所能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小,在越來越浩大的中國股票市場中,散戶股民所占的分量也越來越輕。與機構投資者相比較,散戶股民已無可爭辯地處於市場的從屬地位,無論是輿論的關注程度還是在政策製訂上,他們已經成為一個弱勢群體。這種狀況決定了他們已經不可能回複到中國股市早期的地位了。
股票市場是一個參與各方相互博弈的市場,而決定博弈勝負的關鍵因素主要在於資金的多寡。在中國股市,對掌握政策變化信息的渠道暢通與否,做莊條件的有無,也是決定這種勝負的關鍵因素。中國股市機構投資者與散戶投資者共同在一個“遊戲場”裏博弈,兩者在這些關鍵因素的掌握上顯然有著顯著區別。由證券公司、證券投資基金、專業投資公司、保險公司以及國有企業、國有控股企業和上市公司等組成的每一個機構投資者都握有數以億元的資金和靈敏的信息渠道,而中國股市製度建設中的缺陷還讓它們能夠輕鬆地通過做莊炒作取勝。因此,在目前的中國股市中,事實上已經形成了機構投資者與散戶投資者之間的博弈,很明顯,散戶股民在這種博弈之中很難有機會戰勝他們的對手。
一、散戶為什麼總輸
2000年以來的中國股票市場,指數漲得很好,但普通的散戶投資者卻很難賺到錢,真正在這一上漲行情中得益的是那些機構投資者,特別是一些證券投資基金和有股票自營權的證券商等。這種狀況的出現向市場提出了一個新問題:普通老百姓麵對著這種全新的市場態勢,還有沒有必要炒股票?或者說,即使要想進入股票市場,還有沒有必要對股票的操作親力親為?
在中國股市的成長過程中,我國城鄉居民作為普通股民,曾經發揮了重要作用。80年代我國股份製改革初期發行的有限的幾個股票,幾乎都是普通老百姓在對股票市場前景還不夠明朗的情況之下買下的,這使我國的股份製改革成功地邁出了第一步。在滬深兩地交易所建立以後的最初幾年中,普通股民作為市場的主力,既得到了股票投資的豐收,也承受了股市長期下跌所造成的心理壓力和經濟損失。沒有他們作為先行者的鋪墊,很難想象中國股市會發展到今天的規模。但是,我們在承認普通股民對中國股市發展所作出的貢獻的同時,卻又不能不看到,一個市場如果僅僅依靠普通老百姓來作為推動行情發展的主力,那麼這個市場就缺乏長久發展的動力,而如果一個國家的老百姓都投入到股票買賣之中,那也使國家的經濟乃至整個社會充滿了一定的危險性。同時,普通老百姓投資股票還有著難以解決的弱點,一方麵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本錢小,輸不起,承受風險的能力低;另一方麵他們大多有自己的本職工作,如果沉迷於股票買賣難免使本職工作受到影響,這種風氣如果在社會上彌漫開來,也會引發新的社會問題。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問題就是,個人投資者中雖然也不乏成功者,甚至有股票買賣悟性很高的佼佼者,但就他們的總體素質而言,畢竟是不高的。在機構投資者大舉入市以後,個人投資者在信息渠道和資金吞吐兩方麵都難以與之匹敵,永遠隻能處於一種弱勢地位。在2000年股市行情不斷追高而個人投資者少有收獲這一現象被揭示出來以後,普通老百姓要不要親力親為參與股票買賣這一問題也就突顯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