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啟蒙的種籽,撒播在生命的春天

紀廣洋

在我看來,勵誌類的美文,猶如一粒粒啟蒙的種籽,最好撒播在生命的春天,散播在人生的春耕季節。也就是說,這些勵誌美文是適宜於青少年的;不過,在某些人群、某些心田的墒情或稼穡上,哪怕到了三秋時節,這些美文的種籽,依然可以播種和收成,像最常見的麥播和麥收。

在我想來,參天大樹無不萌生於一粒小小的種子。小小蘋果也能砸出牛頓的“萬有引力”。

似乎可以這麼說,世上的萬物萬象萬理都是有其根源、根係、根據,有其觸發點、出發點和起始點的。江河源自於冰峰或山泉,將軍成長於戰士和兵員,專家教授也有蹣跚學步、啟蒙教育的那一天。

一個人的成長曆程和心靈圖騰,具體說來就是一個人的人生之路和思想境界,也總是有其出發點和觸發點的。世上路有千條,每個人初涉世事時,都會遇到選擇與走向的問題,這個時候、這個年齡段,一般的人還都是處於懵懂無知的境況,對於自己腳下的路、對於自己的去途和前程,大都是迷惘的、不知所錯的。在這種充滿憧憬與幻想卻不知何去何從的當口,如果不期而然地偶遇高人指點,那無疑是萬幸的;如果上下求索主動向賢者問津,也無疑是一種青澀的高明——就像年少時的張良遇到黃石公,含垢忍辱得到奇書;就像虛心好學的孔丘,千裏迢迢拜見李耳……

無論一個人誌有多高、心有多大,百年有限的一生一世,能夠走的路、走出名堂的也就是一條,能夠耕耘的領地、收成頗豐的也就是屬於自己的那“一畝八分”。凡人如斯,偉人亦是——凡人構建的家園,偉人打下的江山,都是那麼的狹小、都是那麼的有限……而這些,都是看得見的。而看不見的,則是各自不同的心境和心原。

一個人,一生的建樹和成就,無非都建立在、都留在他的心原和心原造就的領地上。如果把心原比作一塊“自留地”的話,最終的結果將是因人而異的,有的人用雙手和汗水耕作灌溉成沃土良田,有的人因懶散和好閑荒廢成沙地草灘……

橫看海內外,縱觀人世間,即便都是沃野良田,也有著截然不同的收成和景觀——因起初千差萬別的播種使然:有的人,辛辛苦苦、任勞任怨,心原的沃野良田卻隻能保證充饑果腹的粟米稀飯;有的人,半是勤勉半悠閑,同樣的沃野良田卻讓他名利雙收、珍饈盛宴——因為他播種了優良的種子、選擇了名貴的種源……

說到這裏,就好揭題了——青少年的心靈沃土正是開墾、播種的大好時機,如果開墾成良田、播種了良種,那未來人生的版圖上,無疑將是喜獲豐收的大好景觀;而如果誤播了假高粱、飛機草,甚至播種成罌粟園,那後果就令人堪憂了。

具體說來,當今的網絡時代,鋪天蓋地的信息傳播中,各種各樣的“種籽”良莠不齊、泥沙俱下。稍有不慎,好好的一塊“良田”、一塊“心原”,也許就變成了荒草坡和沼澤地。而最好的避免方式,就是在無數青少年、無數人們的心靈之原上搶先播種對他們有利的“優質種籽”。

文辭優美而淺顯易懂、思想健康而激發心誌的勵誌美文,無疑就是一粒粒有關啟蒙、事關收成的優良種籽。

當然,勵誌美文這粒種籽,也不是適應所有的人群,對於那些固步自封自閉的人們,其心靈、心原和心田早已硬化成無比堅硬的鋼筋混凝土地麵,任何的種籽都失去了播種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