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小康目標”的形成過程(1 / 1)

“小康目標”的形成過程

書屋講壇

作者:王宇

1977年8月,黨的“十一大”把實現四個現代化、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作為黨在二十世紀的奮鬥目標寫進了黨章。在當時的中國這樣一個貧窮落後、人口眾多的東方大國搞現代化建設,首先要弄清楚與世界現代化進程的差距。在鄧小平的大力倡導下,1978年前後,我國在封閉半封閉十多年以後,打開國門,相繼派出多批經濟代表團、考察團,赴日本、美國及西歐等發達國家參觀考察。

1978年,鄧小平頻繁地出國訪問,上半年訪問了緬甸、尼泊爾,下半年訪問了朝鮮、日本、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1979年初又訪問了美國。通過實地考察,鄧小平更真切地了解到了當代世界現代化發展的最高水平,也更真切地看到了中國與外部世界的巨大差距。訪日期間,鄧小平到神奈川縣日產汽車公司工廠參觀,當了解到那裏的勞動生產率比當時中國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高幾十倍時,他說:“我懂得什麼是現代化了。”1979年1月在前往美國訪問之前,鄧小平特別提出,既然到了最發達的國家,參觀活動要圍繞著美國最先進的工業和高科技項目展開。訪美期間,他先後參觀了福特汽車廠、約翰遜航天中心、休斯公司、波音公司等大型現代化企業。

中國與世界現代化先進水平之間的巨大差距,促使鄧小平思考中國既定的“在二十世紀末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戰略目標的可行性。他在1978年9月6日會見來訪的日本新聞界人士時,對到二十世紀末中國要實現的四個現代化目標作出了比較“保守”的解釋。他說:就是到二十世紀末,我們實現了四個現代化,我們也還是不富,我們的水平比你們差得遠。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作出了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由此,以改革開放為鮮明特征的新時期開始了。在領導和指導經濟調整的過程中,鄧小平、陳雲等人根據中國的國情並參照世界各國現代化的進程,重新思考了在國家基礎薄弱、財力嚴重不足的情況下,實現現代化需要多快的速度,中國的四個現代化到二十世紀末究竟要達到一個什麼水平的問題。

1979年3月21日,鄧小平在會見以英中文化協會會長馬爾科姆為團長的英中文化協會執行委員會代表團時,第一次提出了“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的概念。他說:“我們定的目標是在本世紀末實現四個現代化。我們的概念與西方不同,我姑且用個新說法,叫做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現在我們的技術水平還是你們五十年代的水平。如果本世紀末能達到你們七十年代的水平,那就很了不起。就是達到這個水平,也還要做許多努力。由於缺乏經驗,實現四個現代化可能比想像的還要困難些。”

3月30日,他在理論工作務虛會上的講話中,結合闡述中國的國情,對“中國式的現代化”作了全麵、深入的闡發。他指出:“底子薄”和“人口多,耕地少”是中國實現四個現代化和中國現代化建設“必須看到”和“必須考慮”的“兩個重要特點”。“由於底子太薄,現在中國仍然是世界上很貧窮的國家之一。中國的科學技術力量很不足,科學技術水平從總體上看要比世界先進國家落後二三十年。”“耕地少,人口多特別是農民多,這種情況不是很容易改變的”。因此,他進而提出:“中國式的現代化,必須從中國的特點出發。”1979年7月28日,鄧小平在青島接見山東省委和青島市委負責人時,第一次為“中國式的現代化”定出了標準。他說:“搞現代化就是要加快步伐,搞富的社會主義,不是搞窮的社會主義。”“有的人說社會主義不如西方好,如果那樣,你這個是什麼社會主義?是‘四人幫’的社會主義。生產力不發展,有什麼社會主義優越性?如果我們人均收入達到一千美元,就很不錯,可以吃得好,穿得好,用得好。”這樣用老百姓的家常話來描述現代化發展目標,使“現代化”這樣一個抽象的概念,一下子變得讓民眾都很容易理解和掌握了。

1979年12月6日,鄧小平會見來訪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談話一開始,大平正芳就向鄧小平提出了日本國內議論較多的兩個問題:“中國根據自己獨自的立場提出了宏偉的現代化規劃,要把中國建設成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中國將來會是什麼樣?整個現代化的藍圖是如何構思的?”對大平正芳提出的問題,鄧小平給出了明確的答案。他說:“我們要實現的四個現代化,是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我們的四個現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們那樣的現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紀末,中國的四個現代化即使達到了某種目標,我們的國民生產總值人均水平也還是很低的。要達到第三世界中比較富裕一點的國家的水平,比如國民生產總值人均一千美元,也還得付出很大的努力。就算達到那樣的水平,同西方來比,也還是落後的。所以,我隻能說,中國到那時也還是一個小康的狀態。”

這是鄧小平第一次用“小康”來描述四個現代化的戰略目標。由此,小康目標誕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