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藝
文/劉凡
玉屏簫笛在明清兩朝均為皇室貢品,到了近現代才逐漸成為大眾喜愛的傳統樂器,繁複的製作工序和獨特的雕刻技藝,賦予了玉屏簫笛優美的音色和古樸雅致的外形,讓它和茅台酒、大方漆器並稱為“貴州三寶”。但是到了新世紀,在外來文化尤其是西洋樂器的衝擊下,無論是簫笛演奏,還是製作,願意學習的人都越來越少……
貴州省銅仁市玉屏侗族自治縣,素有“中國蕭笛之鄉”的美稱。幾百年來,這個位於黔東的小縣城,以簫為筋,以笛為絡,用悠悠的蕭笛之音賦予了小城純粹澄淨的靈魂。
在1913年英國倫敦國際工藝品展覽會、1915年美國舊金山的萬國博覽會,玉屏簫笛都獲得金質獎章,和茅台酒、大方漆器並稱為“貴州三寶”。此後經過幾代簫笛藝人的努力,玉屏簫笛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迎來巔峰,產品遠銷海內外。但是,進入新世紀之後,簫笛被鋼琴、吉他、小提琴等西洋樂器擠占了生存空間,很多年輕人都不願意再學簫笛吹奏和製作,簫笛技藝也因此後繼乏人。
明清兩朝的皇室貢品
能有幸見識到玉屏簫笛,對我來說純屬偶然,那是在一次前往梵淨山的旅途中,我在玉屏中轉,偶然得知這裏是“中國蕭笛之鄉”,從此便上了心。幾個月之後,我再次踏入玉屏,終於如願以償,能夠一窺玉屏蕭笛的整個製作過程。
說到玉屏簫笛,不能不提到玉屏簫笛廠,這個有著幾十年曆史的老廠,是製作玉屏簫笛的代表,大部分玉屏簫笛都出自這裏。進廠之後,看到一名白發老人正在默默地進行操作:一把雕刻刀,隨著他的手勢一上一下,在打磨好的竹管上翻飛,雕刻出精美的古典圖案。這位老者正是我此行探訪的對象——“貴州十大民間工藝大師”、國家級簫笛傳承人姚茂祿。
說明來意後,姚茂祿便領著我四處走動,參觀廠區,邊走邊講玉屏簫笛的曆史。玉屏簫笛始於明朝永樂年間,傳說當時有一名自稱“鹿皮大仙”的道人,把製簫的技藝傳授給了一位姓鄭的侗族人,鄭家將其與本地的製笛技藝配對,從此便產生了“玉屏簫笛”。
愛好音律的鄭家將簫笛製作技藝視為傳家寶,代代精益求精,到明朝萬曆年間,玉屏簫笛已經名聲在外,成為皇室貢品,一直到清朝都不曾變動。清朝鹹豐年間,由於戰亂,玉屏鄭家家道中落,不得不打破簫笛技藝的嫡傳規矩,開始廣招門徒,擴大生產,專門以製作和售賣簫笛為業,簫笛技藝從此在玉屏廣為傳播,到了抗日戰爭時期,玉屏已經有30多家簫笛店鋪,姚茂祿的祖上正是在那段時間學會了簫笛製作技藝,並傳承了下來。
說到這裏,姚茂祿停了下來,指著牆角的一排還帶著泥土的竹子對我說:“這就是製作簫笛的紫竹,是最理想的材料。”玉屏簫笛從選料到製作均十分講究,它取材於當地一種特有的水竹,這種竹子生長在湘黔交界的崇山峻嶺之中,溪水與岩石交錯之處,竹節長、竹管細、竹質堅硬、纖維細密。姚茂祿告訴我,做簫笛的竹子一般都取自飛鳳山,那裏山坡的背陰麵遍布岩石、溪水,少見陽光,竹子長得又高又直,竹節非常均勻,最適合拿來做簫笛。
選定材料後,卻並非當即取材,砍竹的時間也很有講究,一般是立冬後兩個月為好,這時的竹子水分和糖分少,做出的簫笛不易開裂和黴變。砍回來的竹子,還不能馬上拿來使用,需要放上一年左右,讓竹子裏的水分全部蒸發才行。而且采來的竹子還不能隨便放置,要找一個防雨、防曬、防風的地方,放的時候還要交叉堆放,黃梅季節還要給它們翻身,防止它們黴變,處理得當,一根上好的竹子能放置一二十年,而放得越久,水分蒸發得越多,竹子的材質越穩定,製作出來的簫笛,成色就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