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儲蓄的定義(1 / 1)

小故事:最初的財富一定是攢出來的

收入是河流,財富是水庫,花出去的錢是流出去的水,家中水庫——最初的財富,一定是攢出來的。

有一個人非常富有,有很多人向他詢問致富的方法。這位富翁就問他們:如果你有一個籃子,每天早上往籃子裏放10個雞蛋,當天吃掉9個雞蛋,最後會如何呢?

這些人總是回答說:遲早有一天籃子會被裝得滿滿的,因為我們每天放在籃子裏的雞蛋比吃掉的要多1個。

富翁笑著說道:致富的首要原則就是在你的錢包裏放進10個硬幣,最多隻能用掉9個。

這個故事說明了理財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法則,我們稱之為九一法則。當你收入10塊錢的時候,你最多隻能花掉9塊錢,將那1塊錢攢到錢包裏。無論何時何地,永不破例,否則就會變成月光族甚至透支信用。哪怕你隻收入1塊錢,也要把10%存起來,這就是儲蓄。千萬別小看這一法則,它可以使你家的水庫由沒水變為有水,由水少變為水多。

儲蓄一詞在我國古代泛指積蓄財物、防災備用行為。《後漢書·章帝紀》載:故古者急耕稼之業,致耒耜之勤,節用儲蓄,以備凶災。古兵書《尉子·治本篇》:凡治人者何?曰:非五穀無以充腹,非絲麻無以蓋形。爺故充腹有粒,蓋形有綾,夫在芸,妻在機杼。民無二事,則有儲蓄。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有著勤勞樸素的優良傳統。在我們這個詩的國度裏,儲蓄作為一種風尚,多見於曆代詩歌。如:小妹日成長,兄弟未有娶;家貧祿既薄,儲蓄非有素。此詩係盛唐詩人王維所作。南宋詩人範成大也有臘中儲蓄百事利,第一先舂年計米的詩句。這些田園詩歌都讚頌了古代勞動人民生活簡樸、喜愛儲蓄的美德。金屬貨幣出現後,人們主要是以原始形態的貨幣進行儲蓄,而在民間這種貨幣普遍是指銅錢。據《西京雜記》記載,早在公元前,人們就創造了一種泥土做成的、積少成多的儲蓄工具——撲滿。它隻有入口而無出口,錢幣自入口投入而不能取出,等到用錢時,將它撲破才可取出錢幣。這是我國民間最古老的儲蓄貨幣的形式之一。現代儲蓄一詞,主要是指人們把暫時不用或閑置的錢自願存入銀行(儲蓄所)、信用社等信用機構,以備需用的經濟活動。隨著人民收入水平的逐漸提高,儲蓄已成為每個家庭生活中的日常用語。因而,儲蓄也就成了城鄉金融部門一項重要業務的專業名詞。

儲蓄是大多數家庭的首選投資工具,這主要是因為銀行存款的低風險:由於政府的支持和保護,商業銀行倒閉的可能性很低。儲蓄也是一種最便利的投資方式,各大銀行的儲蓄網點和自動取款櫃員機(Automatic Teller Machine, ATM)遍布大街小巷和購物娛樂場所,開辦聯網通存通兌業務,可預留密碼,存取款都十分方便、安全。

儲蓄是指個人將屬於自己所有的人民幣或者外幣存入儲蓄機構,儲蓄機構開具存折或存單,個人以存折或者存單支取存款本金和利息,儲蓄機構支付存款本金和利息的活動。簡單地說,儲蓄就是我們將個人暫時不用的錢暫時轉讓給銀行使用,到期收取本金和利息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