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平與效率的理性審視
公平和效率的問題,始終是任何改革必須麵對的首要問題,教育改革也不例外。隨著我國改革的深入與教育事業全麵發展,對教育公平與效率這一問題進行再思考是十分必要的。
教育公平與效率的並重與統一
教育意義上的“公平”並非簡單的“平等”;教育意義上的“效率”也非經濟學上簡單的收入分配的“效率”,它具有更廣泛的社會學意義。我們必須要在教育的語境和話語體係中分析教育公平與教育效率的關係,而不能在教育領域簡單套用其他領域的公平與效率的關係理論。
當前教育發展不平衡,教育公平與效率的問題還比較突出。教育不公平主要表現在三個層麵:
從國家層麵,中西部與東部的教育相差太大;從地域層麵,城市與鄉村的教育差距較大;從學校層麵,公辦和民辦、正規學校教育和非正規的學曆教育也相差不小。《2013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全國現有1170所本科高校,這些高校大體可分成中央、地方和民辦三類。眾所周知,學校所屬分類不同,待遇就有天壤之別。這種差別對待甚至影響畢業生就業,許多單位、公司非“985”、“211”院校不招的歧視性政策廣受社會詬病,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政府對資源配置不均衡所致。
實現教育公平與效率,必須堅定改革信念,突破思維慣性,消解傳統政績觀,打破原有利益格局,根本途徑是“做大蛋糕”,實現財政在教育領域的更大投入,其關鍵還是“分好蛋糕”;必須提高中西部地區、農村地區的教育質量,鼓勵民辦教育,進行科學的資源配置,這樣才能實現公平與效率的統一與“雙贏”。
公平和效率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兩個最基本的目標追求和價值選擇,是矛盾的統一體,追求公平與效率的統一是我國社會主義教育的本質規定和內在要求。“更多的教育公平與更高的教育效率(對個人發展和國家發展的貢獻率)不是矛盾衝突的,也不能說哪一個更重要。二者不是對立關係,也不是主次關係。教育公平與教育效率是兩個可以獨立的、同等重要的教育追求或者教育目標。”(褚宏啟《關於教育公平的幾個基本理論問題·中國教育學刊》)教育公平與教育效率二者是共生共存的,隻有教育公平與效率同步發展,才是教育真正的全麵進步。
我國的教育政策要求麵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的全麵發展(素質教育),就體現了教育公平和教育效率的統一。其公平在於“不讓一個孩子掉隊”,其效率在於提升教育質量,實現國家戰略意圖。
政府的責任
相對於教育公平與效率的特殊性來講,促進教育公平與效率是政府的責任。李克強總理在2013年做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就提出要“促進教育事業優先發展、公平發展”。從教育財政學視角來看,政府在教育中的調節作用主要是保證教育高效運行和促進教育公平。
對於教育的高效運行,在宏觀層麵上,政府應該提高教育資源的配置效率,在微觀層麵上,政府應該簡政放權擴大學校辦學自主權。政府應依個體差異、地區差異對教育資源采取平等、差異和補償的原則。中央政府應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重點扶持農村偏遠地區和中西部地區的教育事業,建立合理的學生資助製度,以實現教育公平。所以,政府的調節對教育的公平與效率起著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