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引領亞太和平發展合作新秩序
習主席首訪東南亞與首次出席APEC會議建樹頗多,贏得了亞太博弈的戰略主動權;李總理首訪東南亞與首次出席東亞領導人係列會議進一步聚焦中國周邊,增強了東亞合作的戰略話語權。
2013年10月堪稱中國外交的“亞太月”、“東南亞月”與“周邊月”。亞太經合組織(APEC)第二十一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與東亞領導人係列會議相繼在印尼與文萊召開。習近平主席與李克強總理接踵首次出訪東南亞五國,分別首次出席兩大會議,與各國領導人密集會晤,不僅推進了中國與東南亞大多數國家的友好互利合作,而且促進了亞太和平發展與穩定,贏得了亞太博弈與經略周邊的戰略主動權。
亞太經濟與安全呈現複雜新態勢
APEC此次會議的主題為“活力亞太,全球引擎”。會議正值亞太經濟與安全形勢更趨複雜、亞太戰略博弈更趨激烈之際,亞太和平發展合作遭遇諸多挑戰。
首先是亞太經濟總體良好的形勢麵臨三個不利變數:一是受內外因影響,亞太尤其是新興經濟體增長放緩。世界銀行最新《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經濟報告》將東亞發展中經濟體2013年經濟增長預期下調至7.1%,其中中國為7.5%,而亞洲開發銀行近日更將亞洲發展中國家2013年經濟增長率下調至6%;二是美、日兩大發達經濟體推行的反危機政策自私自利,其“溢出效應”拖累亞太發展中國家。美持續量化寬鬆貨幣政策推高亞太新興國家輸入性通脹,其“退出”量寬預期又引發亞太新興國家外資抽逃乃至金融市場動蕩。而日本所謂的“安倍經濟學”更是以鄰為壑,用寬鬆貨幣政策與日元貶值的辦法提振其經濟,是變相在搞貨幣戰與貿易戰,衝擊他國出口;三是美、日在區域經濟合作上拉幫結派,人為製造亞太市場分裂。美力推“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議”(TPP),日本緊隨其後,東亞經濟合作備受幹擾。
其次是亞太安全環境更趨複雜。一是美國主觀上意圖將對外戰略重心轉向亞太,通過所謂“亞太再平衡”加大對亞太的軍事與外交投入,著力強化亞太軍事部署,加固美日與美韓軍事同盟,撮合美日澳、美日韓三邊安全合作,插手東亞海洋領土爭端,極力防範中國崛起;二是日本自民黨政權持續右傾化,政治上否認二戰侵略曆史,外交上拉幫結派、處心積慮對抗中國,軍事上借口海洋爭端等擴軍備戰,戰略上以謀求所謂“正常國家”為名、爭當政治與軍事大國,不惜搞得亞太烏煙瘴氣,右傾化的日本已成亞太地區重大不穩定不確定因素。與此同時,東南亞極個別國家狐假虎威,在南海問題上一再興風作浪。
竭力“重返亞太”的美國總統奧巴馬原本信心滿滿,計劃於10月6~12日出訪印尼、文萊、馬來西亞與菲律賓並出席係列會議,卻沒想到在節骨眼上“後院起火”。共和黨把持的國會眾議院“為難”其財政預算,國會給政府“斷奶”導致美聯邦政府非核心部門於10月1日起被迫“關門”,國內“窩裏鬥”迫使奧巴馬取消此次東南亞之行,而改由國務卿克裏代替。對於奧巴馬的被迫“爽約”,白宮很是不爽,其發言人指政府關門“削弱了美國通過促進對外出口創造就業機會的能力,以及在世界上最大的新興地區(亞洲)維護美國領導地位與利益的能力”。而新加坡東南亞研究所高級研究員也稱奧巴馬“爽約”打擊了美國在亞洲的形象,表明其政治體係機能失調,財政上不負責任,對亞洲的重視言行不一。
其實,美麵臨的不隻是預算危機,還有反複出現的“財政懸崖”。眼下美聯邦政府債務上限又將被突破,政府“違約”風險揮之不去。美經濟複蘇一味依賴量寬“輸血”,以致難以“退出”、欲罷不能。民主、共和兩黨圍繞削減財赤與主權債務惡鬥不已,加之中東北非亂局一再掣肘,美“重返亞太”可謂虛張聲勢、外強中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