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活
文/唐豔妮
修繕一新的海口中山路騎樓老街上,有一家“炭畫世家”店,炭畫師韓翠瓊在騎樓老街的屋簷下以炭畫為業,三代人相繼走過了近一個世紀的時光,凝聚了老街文化的靈魂。
韓翠瓊的父親韓冠平,早年在老街以畫炭畫為生,畫了60餘年。在韓翠瓊的記憶中,父親總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抽著煙,借著豆粒大的昏黃燈光,在臥室裏一畫就到天亮。第二天,若又有人來買畫,父親就一直待在房間裏埋頭畫畫不出來。靠著這門炭畫手藝,韓冠平養活了一大家子人。
1972年,韓翠瓊高中畢業後就在騎樓老街畫炭畫,直到現在。兒子葉保龍幼年開始迷上作炭畫,經過多年苦學,1997年開始獨自作畫。之後,在新華北路的街邊,人們常常能看到年輕的葉保龍支著簡陋的小攤賣炭畫。如今,葉保龍已是炭畫界九宮格製圖畫法傳承人、放大尺製圖畫法傳承人及克隆製圖畫法創始人。但即使擁有這樣響當當的名號,葉保龍也難以阻止炭畫在騎樓老街日漸落寞的身影。
近年來,隨著時代的變遷,數碼相機的普及和數碼攝影的迅猛發展,買炭畫的人逐漸少了,人們在家裏掛炭畫的傳統慢慢消失。受此影響,很多廠家已不再生產炭畫的原材料炭精粉。
2005年,老炭畫人韓冠平去世。原來在新華路、中山路一帶攬活兒的畫師或年老離世,或轉行從事他業,甚至有人不畫炭畫去捕魚了。“有一年,我實在撐不下去就跟自己說不畫了。”韓翠瓊說,後來又重新拿起畫筆,是因為“這不僅是維持生計的手段,更多是一種情感”。葉保龍在小畫攤經營不下去以後,開始跟朋友一起做些小生意,“我內心也很糾結,做下去很艱難,不做,這又是祖祖輩輩傳下來的行當。”
在這個賺快錢的年代,韓翠瓊和葉保龍仍堅持的炭畫卻是需要慢工出細活的手工藝。葉保龍說:“其實4個小時也能完成一部作品,隻是不精細。有些作品我甚至都能畫上一個月,每天都在修改,畫完了還得回頭再看看。一般畫好的話都定在3天至一周,但我們接單時都跟客人說一個月後再來取。”
可以說,在以低成本、高效率、大利潤為目標的集約化、批量化、自動化生產所構成的現代市場經濟環境中,傳統的炭畫在適應社會的文化和生活需要時,已經在一定程度上遠離了今天的現實,失去了往日那樣應對現實的能力,以至於不再具有相應的競爭力。因此有人提出,要想讓民間藝術煥發新的生命力,關鍵在於把現代理念和傳統藝術元素結合起來。隻有當民間藝術以一種新的形式回到人們的生活中,才能從根本上拯救它。而且越是高層次的開發,越能產生高附加值。歐洲奢侈品消費的興起就是符號消費發展的一個典型例證。在歐洲奢侈品的符號意義中,依靠學習積累、個性天分和大量勞作時間形成的手工藝特征具有重要地位,“手工製作”幾乎就是奢侈的代名詞。
韓翠瓊和葉保龍母子二人意識到,與其坐等炭畫的命運,不如積極“突圍”,於是開始了各自的嚐試。韓翠瓊在網上結交了一群來自全國各地的畫友,她自己建立論壇,跟大家切磋交流,並組織了一些小畫展。三十出頭的葉保龍,對於炭畫的傳承與創新有了新的看法。“炭畫要畫得像,是外公和媽媽一代人的看法和喜好,現在的年輕人並不喜歡這樣的風格。”於是他時常和母親韓翠瓊說:“我們不能坐著等,要主動創新。”
為了讓更多的年輕人接受炭畫,葉保龍嚐試改變“畫風”,用了比較快的畫法,追求自然清新的風格,揉進了素描的痕跡,讓更多年輕人能夠“入畫”。他說隻有這樣,炭畫在當下才會有市場,才會勃發新的生命力。“我不打算以畫炭畫來維持生計,實在太艱難了。賺錢不賺錢是其次,隻是希望這門手藝傳承下來,讓大家知道,海口騎樓老街有這樣一門老手藝。”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