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想看著周圍的同學,覺得大家都是一樣的,都是人,但人之所以不同,就在於內心的想法不同,想法的不同,造就了性格的不同,性格的如何又決定了一個人的命運如何。
響起之前異世界的一幕幕,蘇想覺得自己似乎更適合那片世界。這裏,太無聊太枯燥了。
顧景星:始邕直言為閹待所中,囚徙朔方,赭衣抱拲,全室流離,可謂難矣。及宥還畏禍,亡命吳會,十有二年,無意功名,而且以彈琴著書終老牗下矣。使邕如梅福,長流江湖,豈不高哉?董卓擅權,辟署祭酒,補禦史,遷尚書,不三日而周曆三合。伊何為者?卓蓋惜邕致天下豪傑,不加望外之榮,無以市德。故舉之髡鉗之餘,爵之卿貳之上。且邕有何功?遂封侯食五百戶、祿五十萬?夫無故之利,聖人惡之。邕初議卓不可受尚父之稱,而自出顯位,何也?今夫捕鳥者,擇其黠者以為囮,毇米為飼,濾流而飲,凡所以慰囮,靡弗至也。笯而出於野,置之叢薄之間,悲呼眾鳥,至日暮,翾然投於羅者眾矣。夫囮,未始樂為是也,而鳴致眾鳥,謂非囮罪不可也,邕,卓之囮也,邕未始樂為是也,而厚祿高位,將以風天下為邕之類者,而邕甘心受之,謂非邕罪不可。桓帝召邕鼓琴,行次偃師,稱疾而返。卓每宴集,邕輒讚事鼓琴。後遂為表薦卓,時卓已為太尉,封郿侯、進相國,廢少帝、放太後,傾逼人主。邕謂宜益隆委。厚其爵賞,豈欲卓加九錫、封安漢而已哉!然則邕死,不亦宜乎!
沈銘彝:邕薦董卓表,極為推重,收邕時不聞以此罪之,當由王允未見此表耳,而流傳至今,為後世增一口實,才之為累如此。
蔡東藩:蔡邕一文學士,所陳奏議,未始非守正之談,然或嫌迂遠,或涉虛浮,才有餘而忠不足,吾於邕猶有餘憾焉。但曹鸞一言而即遭掠死,國家無道之秋,固未足與陳讜論者。邕之所失,在可去而不去耳,文字之間,固無容苛求也。
軼事典故編輯
焦尾琴
蔡邕在吳地(今江浙一帶)時,曾聽到一塊桐木在火中爆裂的聲音,知道這是一塊好木材,因此把它揀出來做成琴,音色非常美妙,但是木頭的尾部依然被燒焦了,所以當時人們叫它焦尾琴。起初,蔡邕住在陳留,他有個鄰居準備了酒菜請他來赴宴,他去的時候鄰居已經喝得興起了。坐上有個客人在屏風後麵彈琴,蔡邕到了鄰居門口悄悄一聽,說:“啊!用音樂招我來卻藏有殺心,怎麼回事?”於是回去了。請他的人告訴主人說:“蔡先生剛來,到門口又走了。”蔡邕向來被鄉裏人尊崇,主人趕緊追趕並問起原因,蔡邕把事情都告訴了他,大家都感到掃興。彈琴的客人說:“我剛才彈琴的時候,看見一隻螳螂正要撲向鳴蟬,蟬將飛走還沒有飛走,螳螂的動作一前一後。我心裏有些擔心,唯恐螳螂喪失了機會,這難道就是所謂的殺心流露到音樂中來嗎?”蔡邕莞然而笑說:“這足以表明了。”[55]
蔡邕遇害後,焦尾琴保存在皇家內庫之中。據說齊明帝在位時,曾取出焦尾琴請古琴高手王仲雄彈奏。王仲雄連續彈奏了五天,並即興創作了《懊惱曲》獻給明帝。後傳至南唐中主李璟手中,後又贈與大周後。李煜死後歸宋室所有。據傳,明朝昆山人王逢年還收藏著蔡邕製造的焦尾琴。
柯亭笛
柯亭笛,也簡稱“柯笛”、“柯亭”。相傳為蔡邕拆柯亭第十六根竹製笛,其音色優美。後泛指美笛,也比喻良才。
伏滔《笛賦序》:“柯亭之觀,以竹為椽,邕取為笛,奇聲獨絕。”[28] 及《晉書桓伊傳》:“(桓伊)善音樂,盡一時之妙,為江左第一。有蔡邕柯亭笛,常自吹之。”等皆有記載。
親屬成員編輯
六世祖
蔡勳,字君嚴,漢平帝時為郿縣令,後遁山隱居。
祖父
蔡攜,字叔業,漢順帝時任新蔡縣長。
父母
父親:蔡棱,字伯直,東漢新蔡縣長。
母親:袁氏,東漢司徒袁滂之妹[56] 。
叔父
蔡質,字子文,漢靈帝時任衛尉,後被誣陷下獄死。
堂兄弟
蔡睦,蔡質之子,遷徙宗族避居考城。
蔡穀,蔡邕曾向他商議辭官避居兗州一事。
女兒
蔡文姬,名琰,原字昭姬,文學家,中國古代四大才女之一。
蔡氏,上黨太守羊衜妻,羊祜之母,西晉時封濟陽縣君。清朝乾隆年間的《新泰縣誌》稱其為蔡貞姬。
據《三十國春秋》或另有一女,又或此蔡氏即蔡琰[58] 。此書言羊祜15歲母親便去世,但按晉書羊祜本傳,羊祜母似乎在羊祜28歲後才去世。
後代
孫子:蔡襲,封關內侯。
外孫:羊承,早夭;羊祜,西晉太傅;羊徽瑜,晉景帝司馬師妻。
史書記載編輯
《後漢書卷六十下蔡邕列傳第五十下》《資治通鑒》等也有記載。
後世紀念編輯
柯亭
高遷亭
高遷亭
柯亭一名千秋亭,又名高遷亭。原為驛亭,地處一塊形若半島的平地上,三麵臨水,風景秀麗。兩層樓建築,飛簷翹角,古樸典雅。南麵正對古纖道,登樓遠眺,心曠神怡。近旁建有“漢蔡中郎祠”,為後人紀念蔡邕所設。辛亥革命前後,魯迅在故鄉紹興執教時,曾和周建人等一起到過“柯橋的柯亭”,憑吊古跡和遊覽觀光。古柯亭遺址在今柯橋鎮中學內。 在鎮南,有一四麵環水的“絕倭塗”。在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柯橋獨山村出現了一位抗倭英雄姚長子。為了紀念這位抗倭義士,人們立祠於其獻身之地,易其地名“化人壇”為“絕倭塗”,並把前後兩座橋命名為“得勝橋”和“萬安橋”。後祠倒塌,在橋頭建立“姚先烈抗倭紀念碑”。該碑高6.5米,碑座呈正方形,碑身正麵刻有姚長子像,背麵鐫刻著他的英勇事跡,稱讚其“效死鄉梓,名垂千古”。紀念碑現為縣文物保護單位。紀念碑之南即為著名的柯岩風景區。
蔡邕墓
主詞條:蔡邕墓
蔡邕雕像
蔡邕雕像
蔡邕墓位於河南省禹州,箕山入禹境之第一峰為逍遙嶺,其陰有漢中郎將蔡邕墓。嶺上有摩崖石碑一通,上刻漢隸體字,字大二寸,為蔡邕親書。此碑曾墜入潁河,現為白沙楊氏獲之。蔡邕,東漢書法家,以隸書著稱。結構嚴整,體法多變,長於碑記。
熹平四年(175年),靈帝詔蔡邕寫六經文字,部分由邕書丹於石,立太學門外,曰石經。蔡邕死葬於此。其東為白沙鎮,其北為白沙水庫,湖光瀲灩,景色一新,為旅遊勝地。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湟裏鎮東安社區西安村夏莊自然村村北又有一蔡邕墓。
藝術形象編輯
文學形象
溫庭鈞《蔡中郎墳》
河南尉氏蔡莊的蔡邕塑像
河南尉氏蔡莊的蔡邕塑像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蔡邕生平與正史相似。為後漢侍郎。因上書十常侍亂政而削職回鄉。因董卓賞識其才能,不得已而為董卓效力,董卓待之甚厚,一月三遷其官。董卓亡,被王允認為是董卓一黨,下獄殺之。
元末的著名南戲《琵琶記》中,主人翁名字為蔡伯喈,陳留人,明顯指向蔡邕。
元代鄭光祖的《王粲登樓》中,蔡邕為當朝丞相。
韓菼:欒布哭彭,朱詡葬董,伯喈一歎,未足為累。且十年亡命,三日尚書,朝廷伸國討,國士感私恩,不妨並美也。
陳遵,字孟公,杜陵(今西安)人。封嘉威侯。嗜酒,略涉傳記,贍於文辭。性善書,與人尺牘,主皆藏弆以為榮。王莽奇其材,起為河南太守,複為九江及河內都尉。工書,“芝莢篆”遵所作。在漠中葉,武帝臨朝(三五至五七)愛有靈芝三本,植於殿前。既歌芝房之曲,又述“芝英”之書。陳氏即“芝英”之祖。 《漢書本傳》、《夢莢十八體書》曾任鬱夷令。
本
名 陳遵 別
稱 芝英 字
號 字孟公 出生地杜陵
目錄
1 個人簡介
2 主要事跡
個人簡介編輯
陳遵,字孟公,杜陵縣人。他的祖父叫陳遂,字長子,當漢宣帝微賤的時候,和他很要好,時常跟他一起賭博圍棋,由此屢次欠了賭債。等到漢宣帝即位,便任用了陳遂,不久調他去做了太原太守,有一天宣帝賜予陳遂一道璽書說:“製詔給太原太守:現在你官尊祿厚,可以償還賭博時輸的錢了。你夫人君寧當時在場,知道實情。”陳遂於是辭謝宣帝說:“這些事都發生在元平元年赦令之前,不應再追究了。”他竟被宣帝如此優待。元帝時,征召陳遂做京兆尹,後來官做到廷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