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
大精深的文化內涵,以及它的技擊價值、健身價值和表演價值,早已被廣大群眾所認識,學練者遍及神州大地,這無疑是利國利民的好事。為了幫助初學形意拳的朋友們糾正和克服在學練形意拳過程中較常見的毛病,現將這些毛病歸納為“十病”,一一列舉,望朋友們注意克服:
1.歪頭縮頸,其勢不正,前俯後仰,皆身是病。
2.張口吐舌,雙目無神,任督難通,視物不清。
3.左右歪斜,駝背弓腰,重心不穩,步法不靈。
4.挺胸吐腹,努氣拙力,氣難下沉,心身受損。
5.出拳直臂,雙肩高聳,三節不明,勁力難順。
6.肛門不提,丹田氣散,內中空虛,元氣虧損。
7.胸腹暴露,兩肋開張,自身不嚴,敵易入侵。
8.突臀挺胯,敞膝開襠,中門無守,敵攻難防。
9.腕成死彎,出拳上揚,攻擊無力,易被人拿。
10.虛實不分,陰陽不明,開合無度,變化失靈。
以上為初學形意拳最易犯的十病,望朋友們注意糾正和克服。
“十病”要忌,而且“十目”要知。何為“十目”?車氏形意拳中“十目”是指動作和形象名稱而言。它的具體內容是:斬截、裹挎、挑頂、雲領,這四項為動作名稱;雞腿、龍身、熊膀、猴相、鷹捉、虎撲,這六項為形象名稱。凡學練形意拳的,這“十目”就是規範動作的標尺,故必須認真體會,循此去做,不可隨心所欲,另辟蹊徑。“十目”與“十六”練法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它幾乎包含了形意拳理論的全部精華,務需認真體驗,才能使拳藝精益求精。
克服了“十病”,又明白了什麼是“十目”和“十六”練法,就要在“練”字上下功夫,在車氏形意門中,將“練”歸納為“十練”。
練頭
頭為全身之主,人的一切行為無不受頭腦的指揮。頭為六陽之首,五官百骸,頭為總領,所以,在演練形意拳的各種套路時,必須做到頭要上頂、頸項要直、下頦要微收,以利領起全身,上下協調一致,使呼吸自然,任督二脈暢通,氣沉丹田。這樣既利於手臂的自然發力,還可以利於保護喉部,以防不測。不僅如此,頭在總領手法、步法、身法變化的同時,還可以有效地保護麵部的五官。拳譜上講:“五行真如五道關(這裏的五行指眼、鼻、舌、耳、人中),無人把守自遮攔,蔽住五行克他人,
形意拳
形意拳
四兩可以撥千斤”。由此可知頭在拳理拳法中的重要地位。下麵再來研究頭部五官在拳理拳法中的作用與地位。
眼,拳譜上有:“眼有監察之明”與“眼觀六路”之說。無論平時演練,還是與人交手,雙目要全神貫注,緊盯攻擊目標,做到無人似有人,攻防意識逼真,久而久之,可使雙目炯炯有神,不怒神自威,敏銳如猴鷹。特別是與人交手時,必須注意對方的眼,預察機宜,手腳未動眼先行。拳譜上有“眼無神,拳無魂”之論,充分說明了眼睛在練功和交手中的地位。車永宏宗師把“猴相”列為“四象”之一,取意猴子的目光敏銳,這是對形意拳拳理拳法的重大發展和完善。
耳,有“耳聽八方”之論。我國的中醫理論以為耳通腎,腎氣充盈則聽覺靈敏,遇敵必先覺,尤其是夜間,耳可聞風而趨避。曆代武林高手都非常注重聽覺的修煉,所以,平時演練要養成悉心用耳,凝神靜聽的好習慣,日久天長,可使聽覺靈敏。
口中有舌,口舌一家,無論行功演練,還是靜坐養神,口要自然閉合,以利呼吸。舌要頂住上齶,以利津液生出,隨時下咽,以防口幹舌燥,更利於接通任脈,使周身氣血運行暢通,所以拳譜上有“舌有鵲橋”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