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當一個人生活富貴安定時,他的內心是滿足的,這個時候“仁義禮智信”是一種高層次的精神追求,也可以說是基於他客觀條件中夢想的烏托幫世界。然而當一個食不果腹,基本的生存條件和社會歸屬感沒有時,那麼他就有這麼美的精神追求了。我們所在精神追求在於客觀條件決定的,更在於我們內在的改變。
曆史上每一次戰爭都是人力物力的綜合實力的較量,然而,這些實力的背後卻是有深刻思想文化影響的。能最大程度調動人的鬥誌,調動物力的作用,我看隻有馬克思的“實事求是”了,為什麼這樣說呢?實事求是有一個過程:實踐,反思,總結,再實踐,在反複的實驗中找出問題解決方法和應對方案,總有一次是對的。這種對真理的渴望追求精神本身就是一種“天亦動容”。與其說是追求真理,倒不如說是對自已設定目標,然後對這個目標成功的過程中的努力實施尋找正確途徑的一種精神膜拜。這種信仰有利於挖掘自已做為人的潛能,當團隊的所有人都擁有這種能力時,這時團隊所爆發的力量是驚人的。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這種實事就是的精神,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一套思路我們每個人都擁有。為什麼有的團隊能超過其他,而有的人卻隻在自己小地盤裏裹足不前呢?這裏麵有一個格局的大小和外界刺激內部團隊的強弱問題。如果你內心隻有你那一塊一畝三分地,那麼,你這一輩子就隻會圍著那塊地轉,如果你想發展成為國內成功的公司,那麼你的每一個決定就會朝著更深遠的目標著想。外部刺激可以激發團隊鬥誌,當外界的刺激無論好的壞的,都能夠凝聚團隊向心力和激發鬥誌時,這時的團隊已經形成了對目標成功精神膜拜。“置之死地而後生”最能激發一個人的生存欲望和潛能,而對於一個團隊處於這樣的境地,隻要生的欲望夠強烈,則為“後生”的動能越大。
當一個國家處於國泰民安的時期,為了減少社會矛盾,有利於國家機器的運轉,曆史上都采取了儒家思想為國教,“禮義仁智信”在繁榮時期是有利於安定團結的,但是一些處於社會最低層的人食不果腹,最基本的人權都沒有,這個儒家思想是對他們來說是偽善的,而曆史上每一個朝代的不學無術的富二代官二代肆意踐踏一些普通老百姓的權益,也令一些人對儒家思想的反感,因為這種對他人的禮義仁智信隻會助長他人囂張氣焰,而對自己是毫無用處。
曆史總有人讓人反思的時候,當那些發生你個體身上那些刻骨銘心的事時,你就會對以前所處的思想體係產生質疑,這種反思是一個讓你進步和提升的時期,而這種提升有時會產生這樣兩個種結果,一種是唯唯諾諾的偽君子小人,一種是大奸雄。因為“隱忍仁和”的儒家思想極大阻礙了人的正常情緒發泄,他隻會對個體產生危害,否定了人性,這樣的過程隻會讓人虛偽。
我們熱愛家人,熱愛這個世界,就應該首先熱愛自己,隻有自己心情愉快了,才能用一雙美麗的眼睛來看待這個世界,而不是毫無原則的壓抑自已來迎合這個世界。應順應自然,為所當為為這個世界做出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