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言 理財與幸福感(2 / 3)

那麼,你擁有幾種收入來源呢?

②多次持續性收入。

假如你想多擁有一種收入來源,你可能會找一份兼職工作。但這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多種收入來源。因為你這是在幫別人“賣命”。你應該有屬於自己的收入來源。

這個收入來源就是“多次持續性收入”。這是一種循環性的收入,不管你在不在場,有沒有進行工作,都會持續不斷地為你帶來收入。

一般性收入來源可以分為兩種:單次收入和多次持續性收入。

有研究表明,並非所有收入來源都是相同的,有些收入來源屬於單次收入,有些則屬於持續性收入。你隻要問一下自己下麵這個問題,就可以知道自己的收入來源是屬於單次收入,還是多次收入。

“你每個小時的工作能得到幾次金錢給付?”如果你的答案是“隻有一次”,那麼你的收入來源就屬於單次收入。

3.幸福與財務,翹翹板的兩端!

可是,要怎麼樣才能擁有自由之身?你的當下反應很可能是:當然是多賺些錢啦!可是賺更多錢並不是通往自由的終南快捷方式。

事情的真相是:世上隻有兩種人能真的擁有財務自由——一種人是錢賺得多到花不完,另一種人是誰的錢都不欠。

然而很少人自認屬於第一種人,幾乎所有有正常收入而且抱持些許決心的人,都發現自己屬於第二類。這與前麵“無債一身輕”的觀點總是一致的,隻要你能擺脫債務,重獲自由,你就能拿原本用來償債的錢提前退休了。

引入財務自由的理財觀點,這裏讓你對投資理財有更加深入的認識,學會打理自身財務狀況的技巧,讓你擺脫債務的羈絆,把原來償債的錢拿來投資,達到經濟獨立。是不是很簡單?沒錯,你很快就會明白這點。很輕鬆嗎?倒不見得,因為需要一種新的思考方式,而這總是很不容易培養。而且也得花些時間,這對許多人來說很不容易。可是,這裏想說的是,這麼做真的很值得。因為既然你隻能活一次,那麼,把生命花在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上,不是要比花在不得不做的事情上要好得多嗎?

①幸福的定義因人而異。

幸福實質上是一個人對其所處狀況的一種滿足感,每個人所處的狀況不同,產生幸福感的條件也就不同。富人的幸福可能是買一輛寶馬車、打一場高爾夫、休閑、享受天倫之樂;平頭百姓的幸福可能是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吃一頓大餐、有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

同樣一件事情,對有些人來說可能意味著幸福,但對另一些人來說,卻沒有幸福感可言。對於整天忙碌的白領來說,時間是異常寶貴的,能有一天在家裏休假可能就是幸福;但同樣是這一天,對於那些經常呆在家裏的人來說,卻並不意味著幸福。

②理財就是追求幸福。

有人認為,理財就是管好賬,節省開支,理財的目標應該是省錢。但不完全是這樣,比如在上海這個大都市裏,開私家車,如果單從經濟角度來看的話,要花10萬元左右的購車費、4萬元左右的車牌照費,每年還要支付3000元左右的車險,每個月還要花不少汽油費,遠遠不如坐地鐵、擠公車劃得來。於是就產生了一種說法:“在上海,再富有也不要買車,純粹是浪費錢!”對於有經濟能力、這些開銷對其收入支出結構中影響不大的人而言,這種說法其實是沒有真正領會理財的真實含義——理財就是為了追求幸福。經濟比較寬裕的人更看重的是休閑、時間和樂趣,私家車能夠極大地提高其幸福感,應該花這筆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