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你的大腦誰做主?投資中的“走捷徑”思維(1 / 1)

作者:大道至簡-榮令睿發表日期:2014.01.20

原帖鏈接:http://xueqiu.com/1471745203/27194019

正文:

摘要:當人們要對一個既複雜模糊又不確定的事件進行判斷時,由於沒有行之有效的方法,往往會走一些思維的簡單化處理捷徑。

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丹尼爾卡尼曼有本書《思考,快與慢》中,說人的大腦中有兩套係統,他簡單記為係統1和係統2。

係統1的運行是無意識且快速的,不怎麼費腦力,沒有感覺,完全處於自主控製狀態;係統1的諸多能力當中包括一些與生俱來的能力,這些能力與其他動物的本能一樣。係統2將注意力轉移到需要費腦力的大腦活動上來,例如複雜的運算。係統1速度快,並能解決很大部分的問題,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甚至感受不到大腦在運轉,隻用係統1就做的差不多夠好了。但我們經常會遇到係統1解決不了的問題,比如進行“17×24”這樣的運算,就需要用到係統2。我們的大腦采用兩個係統進行決策分工,因為這樣做效率最高,代價最小,換一個詞就是說決策成本最小化。人類區別於其他動物,很重要的一個因素是人類的係統2得到充分進化並在使用過程中體現出巨大的威力。

當然,如果我們的大腦能針對不同類型的問題準確采用不同的係統,就是說兩個係統分工明確就好了,但事實可能不是這樣。比如我們應該采用係統2來決策的複雜問題,有時會采用係統1簡化處理;或者在決策時兩個係統同時存在,就算我們有意願采用係統2進行決策,係統1也不斷搗亂,對問題進行簡化處理。正如作者說:如果係統2代表理性、嚴謹思考的話,係統1會經常過來搗亂,問題是我們還無法關閉它。

所以當人們要對一個既複雜模糊又不確定的事件進行判斷時,由於沒有行之有效的方法,往往會走一些思維的簡單化處理捷徑,比如:

(1)過度依賴容易獲得的信息

這裏有個詞叫“易得性偏差”,其中一個意思是指人們在進行決策時往往會依賴最容易獲得的信息、並對這些信息過分使用。但這些信息可能對判斷是不重要的或不夠的,往往也會導致判斷上的偏差。這是我們大腦走捷徑的一個典型誤區,比如在投資領域進行決策時,因為我們容易獲得股價的曆史數據,就過分依賴K線和指標進行決策;因為容易獲得公司的財務指標,就僅僅分析財務指標進行PE、PB等“估值”來決策等。

(2)依賴已有的基點進行判斷

決策依據欠缺時,我們在進行判斷時常常根據過去的經驗確定錨定值,調整的範圍也在該錨定值的臨近領域,這種心理現象叫“錨定效應”。“錨”就好像是決策的救命稻草,有時候會到荒謬地步。比如在投資領域,人們有時候把股價以往的高點或者低點、甚至自己的買入賣出的價格作為錨定值,進行簡單判斷。

(3)受簡單聯想的影響

我們很多日常行為決策是受簡單聯想影響的,比如廣告會出現那麼多明星等,就算購物時沒有聯想到自己使用該產品會變成俊男美女,但在購物時更能記住明星做過廣告的產品是什麼牌子。簡單聯想的效果有時候會超過我們本身的感知,甚至在投資領域也有很多投資者受其影響。比如看到中國石油聯係到中國最掙錢的公司、看到高端白酒就聯係到腐敗浪費等,先入為主後,很難再進行理性分析來進行決策。

(4)受簡單對比的影響

查理芒格說因為人類的神經係統並不是精密的科學儀器,所以它必須依靠某些更為簡單的東西,比如說眼睛,它隻能看到在視覺上形成對比的東西。以前房地產信息不透明,房地產中介若想做你的生意往往會采取對比的策略,先帶你看幾個較破較偏價格還較貴的房子,再帶你看一個相對較好的房子,你可能就有成交的傾向了。在投資領域,有投資者往往通過同類別的公司估值對比,進行股票低估、高估的判斷,這過於簡化了決策應有的複雜性。

(5)受自己愛憎的影響

我們天生就有愛憎的傾向,這是我們的遺傳基因決定的。在投資領域,過於熱愛某公司的產品、成為其粉絲往往對其成長性過於偏執,降低判斷的理性;討厭一些行業也可能錯失投資機會。奇怪的是多數人往往不看好自己所從事的行業,一方麵是當事者對自己的行業或公司更傾向看到問題和不足,二是長期浸淫在這個地方給自己帶來了不愉快。

由於係統1無法關閉,我們需要對其產生的負麵效用產生警惕,努力在需要理性決策的時候減少其影響的程度。另外,如果你願意去了解自己,發現我們自身的不完美,可能會有一個好的副產品:你會發現在投資領域有很多“大腦走捷徑”的人,他們有滔滔不絕、頭頭是道的判斷,但你產生了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