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肉和脂肪分開後,肉給大家分了,各自拿回去處理分幹存起來,脂肪和熊掌交給小嬌,脂肪拿回去後炸油留著炒菜,熊掌明天或者後天吃掉。
內髒今天晚上吃,心肝燒烤,其它下水煮雜碎野菜湯喝。一頭熊跟二頭家豬的份量差不多,加上曹老大和寶貝都是吃貨,內髒全部做了也不用當心吃不完。
所有的東西一直處理到下午四點多,泥灰車車早被厥根和山雞占滿了,勉強把脂肪和熊掌堆上去之後再也放不下,清理好的瘦肉和骨頭全部分好,大家各自背回去,分到個人也沒有多少肉,連著骨頭都隻有三十多斤,背回去不吃力。
黃昏中,大家吃完燒烤,喝完鮮湯,吃得混身暖和心滿意足,打著飽嗝繼續前進,這次沒有多做停留,做完記號直接回到了樹屋所在地。
繞完山峰一周,花了一個白天的時間。
太陽下山了,大家聚在工棚裏麵燒柴烤火,整理帶回來的厥菜根,蕨根的澱粉含量很高,小嬌建議大家多加工些,全部做成厥粉,它的口感跟土豆粉差不多,能做成麵條也能包餃子。小嬌打算讓大家一起加工成主食,跟栗子混一起吃。
不過它的加工過程比土豆粉麻煩很多,需要浸泡,碎漿,沉澱,幹燥四步。
浸泡就是將根莖用清水衝洗掉泥沙雜質,刮除表皮,切成7~10厘米長的小段,用簍子滿放在溪流旁的活水中浸泡2天後撈起。
碎漿就是將浸泡後的根莖人工捶碎,再裝入布袋,在盛有清水的水缸中揉搓,洗盡澱粉,將缸中粉漿用細棉布過濾出渣滓。
沉澱就是過濾後的粉漿要盡快放進沉澱池或水缸內,加入微量明礬溶液攪勻,讓其自然沉澱後,排去清水,即得濕蕨根澱粉。
最後將沉澱池內的濕澱粉取出曬至粉狀或用50-60℃的高溫烘幹,才能成為蕨根澱粉。
厥粉的需求量很多,這四個步驟如果反複多次,時間上會來不及,沒了天氣預報的日子,寒流隨時都會到,按每人二百斤厥粉計算,提粉的比例是四比一,每人至少需要挖八百斤厥根。
生長厥菜的山陰處雖然很大麵積,為了避免來年厥菜長得跟癩痢頭似的,東一塊西一塊的空坑,德叔建議大家明天不要隻在一個地方挖厥根,隔開了挖,大家盡量把厥根挖疏,保持他們擴張的餘地。
厥粉的刮皮碎漿等過程都可以晚上進行,不過浸泡的簍子隻有幾個小的,明顯不夠用。而且最好是竹編的,現有的是藤編的容易被水流泡壞,竹子的 用處很多,可以做各種容器和工具,還能做箭弩用的弩箭。這些活計是德叔的強項,加上小雷是木工專業的,能夠幫上德叔的滿,砍了竹子回來可以做出很多工具來。
一通討論後,大家統一了意見,明天白天先把打獵的事情先放放,兵分兩路,一部份人順著溪流下到山穀采竹子,其他人挖厥根。
所有的過程中刮除表皮是個細致活,大家都要耐著性子來,湊在火堆邊,把掛幹淨的厥根折斷了放到幹淨的簍子裏麵。
曹老大尤其吃不消,可是一想到能吃上厥粉麵條又來了勁,麵條啊很久沒吃過了~~高麗棒子都說這是很珍貴的東西啊~~,大狗熊似的彎腰駝背地拿著藍波刀細細的刮表皮。不能用大力氣,否則以他的手臂力量,一不小心就會刮斷了。
“我說,這層要是不刮幹淨了會怎麼樣呢?會不會吃起來味道是苦的?”連栗子都帶殼吃的貨忍不住問小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