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時我開始寫一些投資博客,到2011年寫作水平已有較大提高。自此為《證券市場周刊》撰稿,至今已經在該雜誌上發表文章十數篇,內容涉及宏觀經濟學、稅務政策及籌劃、上市公司研究分析等。認真對待寫作不但提高了我的投資水平,也拓寬了我的眼界,雜誌社多位編輯、記者已成為本人好友。我博客上的數十篇博文被新浪推薦,點擊近百萬,而目前國內排名靠前的十家財經媒體基本都和我有過友好溝通。
2012年6月底,大陸知名財經網站《雪球》邀請我做文字訪談節目,分析HK1068雨潤食品的競爭地位和財務狀況,因訪談時有質疑其財報粉飾,大股東涉嫌占用挪用上市公司資金的問題,結果訪談內容被網易、第一財經等媒體率先報道,隨後被大陸絕大部分財經網站轉載,同時被香港的《蘋果日報》《星島日報》等諸多境外報刊轉載,並被稱為“國產渾水”。因為雨潤食品訪談後,發生了股價暴跌、董事會主席辭職等重大事件。
雨潤食品事件引起轟動有一些偶然性,為了證明自己的能力,2013年初,受朋友之邀,我免費幫助其分析某香港上市公司財務造假問題(當時市值100億港幣),這個股票的分析結果後來轉到某沽空機構手上,股票被沽空至今未能複牌。
2012年7月起,鳳凰衛視資訊台《新財富報告》欄目邀請本人擔任嘉賓,不定期錄製節目,我前後參與6期節目,每期節目基本都是收視前3名,其中第二期《關聯交易操縱》創下該欄目收視率曆史最高,同時也是鳳凰衛視資訊台收視率第一名。
我能得到各類媒體和讀者觀眾的認可,也能在資本市場上實踐自己的分析和判斷,事實已經證明了我的財務等相關理論水平和投資的實戰能力。
如果我不主動說自己的受教育水平,恐怕不會有人懷疑我沒有文憑學曆。如果我沒有獨立思考的習慣,我就無法發現別人看不到的東西。
A股順利,港股風雨之後見彩虹
自2006年我正式投資A股始,盡管2008年曾巨虧63%,但投資以來的7個年度年複合回報仍然達到了26%,並且連續6年戰勝滬指,連續4年保持正收益,累積跑贏滬指300多個百分點。曆經一輪完整的牛熊市後,雖然成績並不卓著,但應該也能算是不錯的了。(今年A股做得不理想,但我想下半年仍有機會跑贏滬指並扭虧為盈,去年這個時候情況也類似。)
A股我投注的精力很少,選的股票也沒有很高的盈利要求,多數是些平實的大白馬。所以雖然收益無驚人之處,但也很穩健,應該是輕鬆跑贏了很多投資者。
我於2008年底進入港股市場,正趕上恒指急速探底,在恒指快速跌破12000點後,我認為市場已經完全喪失理智,股票反彈在即。在別人最恐懼的時候,我貪婪地全倉買入了認購權證。
由於缺乏操作經驗,選擇的標的正股不好,又因為家庭經濟非常拮據,在急切的暴富心理與完全的風險敞開之下,當恒指從12000點翻倍到24000點時,我買的認購權證卻因為標的正股沒有跟漲而到期不能行權,變得一文不值,到2009年底,我的賬戶虧到隻剩下200港幣。
權證的魅力在於它的杠杆效應,但它致命的弱點是有時間限製,這個時間是有成本的,權證的價值每天都在損耗,時間是我們投資的敵人而不是朋友,我意識到投資光是看到空間但卻忽略掉時間,這是不行的。在去年認真讀完《泥鴿靶》和彙豐控股的年報後,這種體會更強烈。
慘痛的失敗加劇了我對自身生存現狀的困惑和對未來的絕望,我幾欲跳樓自殺,在痛定思痛後,我補讀了很多書,向很多前輩高人請教,並開始大規模查看財報和公告。感謝老天對我眷顧有加,賜予了我學習的能力和曲折與際遇,特別要感恩的是賜予我很多真誠的朋友。在感覺自己有所領悟之後,我於2010年底重返港股市場,這一年我取得不錯的投資成績。
我認為自己已學有所成,在2011年我重點配置了借殼重組和財報有疑點的股票。結果前者往往在我潛伏一年後毫無反應,白白浪費時間;而後者則在下半年中小市值股票的大跌中原形畢露,讓我損失慘重。
我再次明白一個道理,確定性才是投資操作時最重要的考量因素,而賠率隻是次要的,確定性大時下注是投資,確定性小時下注是賭博。這個確定性,除了空間,還包括了時間。分倉和頻繁交易看似可以降低組合風險,但這就像持續不斷的小注賭博一樣,隻是短暫的轉移風險而不能降低風險,要降低風險,隻能加強研究了解,想辦法提高判斷的正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