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在日本的居酒屋大都有上前菜的習慣,在不詢問客人需要與否的情況下,向每個客人提供一份收費的前菜。這對於日本人來說是司空見慣,甚至可以說是其飲食文化的一部分,但對於中國遊客來說,很多人會覺得這樣的做法並不合理,或者認為對方有欺客的嫌疑。由於中日兩國國情各異,在日常生活的細節上標準也不同,在中國符合標準的做法到了日本也許就行不通。因此,超過百萬的中國人的到來同時也會帶來新的隔閡與矛盾。日常生活中的這些標準不涉及法律,甚至不關乎道德,但卻客觀存在。如果沒有理解並尊重對方的標準這樣一種基本姿態的話,越多的交流反而會帶來越多的誤解。
以上是從普通民眾尤其是年輕一代的相互理解的角度來分析日本人的“嫌中”情緒,除此之外,極端民族主義思潮的人群的存在也是既成事實。對此,小文不再贅言。
五、幾點建議
其一,近年來兩國的內政外交等各方麵所出現的新的變化也是一個重要原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首先,在經濟方麵中國的GDP於2010年超越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最新的統計,2014年度中國GDP則超過日本兩倍以上。日本自1967年超越當時的西德以來,在差不多半個世紀的時間裏一直占據著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位置,日本人也以此為傲。然而中國在2010年不僅為這段曆史畫上了休止符,更是在很短的時期內超越了其兩倍,這樣一種激烈的經濟上的逆轉對於日本人震動不可謂不大。再加之日本由於今年4月份消費稅稅率的提升,導致近兩季度的GDP連續負增長,使得今後的發展前景變得更加不透明。其次,在國際關係方麵,日本的傳統國際地位遇到了越來越多的挑戰。尤其是所謂“釣魚島國有化”這樣一個打破平衡的變化的出現,使得潛在的對立顯化,而與之相隨的對中國的負麵感情的高漲也不言而喻。但是,如何采取中國自身麵向世界而不僅僅是日本的對策,發展壯大實力則遠遠超出對於日本國家情緒的考慮。中國不能受縛和被捆綁在負麵交涉的惡性循環之中。
其二,實現“安倍經濟學”所提出的最重要的“成長戰略”,中國這塊巨大的市場是絕對不容忽視的。根據日本財務省貿易統計,2013年中國作為日本最大的貿易夥伴,其進出口總量占其貿易額總量的20.1%,而居次席的美國為13.1%,歐盟為9.7%。同樣,對於中國而言,雖然GDP取得了領先,但是在技術水平、管理方式、產品品質、環境對策等多方麵,日本在某些方麵依然是學習和借鑒的對象。韜光養晦的方法論依然適用於今天和明天的對日、對外關係。
其三,在對日交流和對日報道的過程中,如何將更加真實和綜合、立體的中國展現給日本之方法和內容組合尤為重要。為此,需要做好前期準備。一是了解中日之間價值標準的異同和表述形式的差異,有針對性地調動和發揮現場新聞工作人員的專長,同時關注他們的個人喜好,鼓勵他們在工作中有意識地揚長避短,把工作當做自我完善的修煉。二是更多地強調中日的共通之處。日本在曆史上曾長期以中國為師,積極主動地向中國學習,雖然在“脫亞入歐”的近代化過程中丟失不少,但其文化中的中國元素是不可抹滅的。例如,筆者近年來所開展的“禹王研究”就是以中國人人皆知的大禹在日本也同樣受到崇拜的事實遞進親近感的摸索。三是將當代中國的新魅力傳遞給日本。如料理、時裝等等,尤其可以應對對政治不感興趣的年輕一代。在這方麵,韓國的大眾文化的推廣值得借鑒。
其四,增大對高層次、高質量的精英交流活動的支持力度,以保證不斷推出新穎、時髦的外宣亮點模式。泛泛的交流所產生的一般效果難以長期維係和推廣。
其五,據中國社會科學院預測:2020年,富裕階層將達到38%左右,社會階層分布將由金字塔型轉向中間部分凸起的洋蔥型。這一代人沒有貧困的體驗,不可能感受到與日本等現行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反差很大,以及上一代人的困惑,也因此不會產生對待日本和其他先行國家生活的“憧憬”,世界觀也將隨之發生根本的改變。針對這一代人,有必要加強維護世界和平與對世界做出應有貢獻的意識教育,以保持中國形象的健康發展和中國國民素質的良性循環。更重要的是為了維係中華文明的核心定位,傳承中華民族的美德和基因。
「注釋」
①該觀點出自於2014年10月22日,筆者主導的日本法政大學第6次東亞文化研究會上。
②http://news.yahoo.co.jp/list/?t=china&p=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