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的國際責任(2 / 2)

受到長期計劃經濟的影響,改革開放以來,雖然我國的市場經濟不斷完善,但經濟的發展依然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政府政策的引導與財政支出的刺激,是較為典型的政府主導型經濟發展模式:大型國有企業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民營中小企業活力不足,進而導致市場結構多元化欠缺、市場經濟活躍度較低、市場主體競爭力較差。201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了未來一年中國經濟工作的五大任務,即努力保持經濟穩定增長、積極發現培育新增長點、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發展空間格局、加強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而這五大任務的實現均依賴於市場決定性作用與政府宏觀調控的密切配合。在經濟“新常態”時期,中國將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率為標尺進行國有企業改革,主動參與國際競爭,持續增強企業競爭力;堅定不移地推進行政審批改革,簡政放權,刺激中小企業的活力;持續培育中國資本市場,循序漸進地提高資本市場的開放程度;大力推動經濟發展內驅力的轉變,發揮技術與創新在國際競爭中的作用。“新常態”時期中國經濟已經進入到改革關鍵期,依法治國背景下市場力量的釋放將使中國經濟更加開放、更有秩序、更具活力,這不僅有助於中國經濟順利度過改革攻堅期,也為中國經濟更加深入地融入世界經濟奠定了基礎。

四、“一路一帶”戰略是“新常態”時期中國優化經濟發展空間格局的重要途徑,也是中國“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睦鄰、安鄰、富鄰”的重要舉措。

在經濟“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的改革不僅局限在國內層麵,也包括地緣經濟戰略與區域經濟政策的重大轉變。為此,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優化經濟發展空間”作為2015年經濟工作的五大任務之一,“一路一帶”戰略則是優化區域經濟發展格局的重要內容之一。

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經濟不應該僅僅“獨善其身”,還要“兼濟天下”,即將中國經濟發展的紅利輻射周邊國家,以中國的資本與技術帶動周邊國家經濟發展。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中國歡迎他國搭上中國發展的便車,這表明“新常態”時期,中國將以更開放與包容的心態向周邊國家提供諸如資金、技術等基本生產要素,並願意承擔維護地區和平繁榮與共同發展的責任。此外,中國經濟發展紅利向周邊國家輻射還有助於倒逼中國國內經濟區域布局的調整,並為中國營造穩定的周邊環境,助推中國的和平發展。“一路一帶”戰略就是這樣的雙贏戰略。對於“一路一帶”戰略,中國政府顯示出了極大的誠意,積極籌建一係列金融實體並不斷推動自貿區的談判,以推進該戰略的穩步實施。在中國政府的倡導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和絲路基金分別於2014年10月和11月成立,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合作、資源開發等項目提供投融資支持。然而,對於中國“一帶一路”的建設,國際社會不乏質疑之聲,認為這是中國對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的回應,是中國威脅論的印證。其實,國際社會不必對此過於擔憂,在全球化時代,世界經濟進入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時代,作為世界上經濟發展最快的國家,中國的繁榮與穩定有利於世界經濟的發展,也有利於世界人民的福祉。中國以更加積極的姿態參與地區經濟發展、提供公共產品、推動區域貿易與投資,是在承擔地區大國責任,是一種大國擔當。

在經濟“新常態”時期,中國經濟的轉型與升級不僅承載著實現中國本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任,也肩負著推進世界經濟健康穩定發展的使命。誠然,作為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還麵臨諸多問題,存在諸多不足,但中國政府推動經濟改革的努力、促進國際經濟合作的意願、履行國際義務的擔當,以及對世界經濟發展做出的貢獻,應該得到國際社會的客觀理解與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