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麵臨的新常態之我見(1 / 3)

中國麵臨的新常態之我見

重點話題

作者:劉友法

2014年12月9日至11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習近平主席發表重要講話,從消費需求、投資需求、出口和國際收支、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生產要素稟賦、市場競爭、資源能源環境、經濟風險、生產要素配置和宏觀調控等九方麵闡述了我國經濟與社會發展麵臨的新常態,要求全黨和全國人民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

一、我國麵臨的國內新常態

新時期,我國在實現民族振興的偉大曆史進程中,大致麵臨下列國內新常態,其中既包含機遇,也存在挑戰。

(一)需要充實宏觀調控新內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強調法治。未來,我國宏觀調控需要著力解決刺激經濟單向增長政策的邊際效應遞減問題,有效轉移現有過剩產能,切實避免新的產能“重複建設”,確保各種所有製企業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充分發揮價格信號對企業生產與經營活動引導作用,著力避免生產要素誤配及浪費,依法促進收入公允分配,著力解決城鄉之間、區域之間、行業之間居民收入差距擴大問題,等等。

(二)需要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我國經濟發展已處於後起飛階段。政府工作應促進經濟動態平衡發展,穩步擴大對外開放,為中西部地區接受國內和國際經濟傳遞構建有效平台,促進經濟聯動發展;下大力氣撤除各省市自治區之間的“行政籬笆”,讓市場規律推動市場整合,充分挖掘“市場板塊”驅動潛能;下大氣力引導和支持民族企業借助“一帶一路”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有效拓展與實現中國夢相適應的經濟疆界。

(三)需要著力搞活國內消費市場。市場乃21世紀世界經濟發展的稀缺要素。未來,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必須建立在國內“板塊市場”基礎之上,應依據小康社會階段特征,製定和實施與國際接軌的消費政策,有效增加國民實際收入,著力解決國民“後顧之憂”,通過創新為不同收入階層的國民提供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服務,釋放全體國民的消費潛力,使之在國家發展進程中發揮基礎作用。

(四)需要實施均衡的內資與外資政策。全麵建成小康社會需要經略好資本戰略。經過30多年高強度、大規模開發建設,我國傳統產業相對飽和,應結合產業結構調整規劃,在基礎設施、新產業、新技術研發、新商業模式等領域創造新的投資機會;創新投融資方式,消除中小企業市場進入障礙,著力扶持中小企業發展,滿足國民就業需要;應製定和實施“高水平引進來、大規模走出去”投資戰略,增強中西部地區吸納國內外資金的能力,為後者產業升級提供資金和政策扶持。

(五)需要實施內貿與外貿並重政策。金融危機以來,發達國家市場需求回升乏力,不可能維持逐年成比例增加對我國商品吸納力。因此,我國必須加緊拓展發展中國家市場,加緊培育新的產業比較優勢,使外貿出口對經濟發展繼續發揮支撐作用。與此同時,有效開拓國內市場,通過擴大中西部地區開放,形成“市場擴張效應”和“貿易創造效應”,通過投資形成“貿易轉移效應”,調整貿易結構,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換代,培養各地經濟發展後勁。

(六)需要培育中國特色企業群體。民族企業是國民經濟的脊梁,是參與國際分工的必備工具。未來,需要加緊構建以本國企業為主導的經濟疆界拓展機製,切實解決現行企業老化問題,繼續協助大型企業做強,全力協助中小企業做大,加快解決中國品牌缺失問題,盡快解決原創技術缺失問題,穩步構建本國企業國際銷售網絡問題,為本國企業進入國際市場疏通“門檻”問題,等等。

(七)需要著力調整要素配置方式。在全球化時代,國家發展必須立足國內、放眼世界,全方位配置資源、能源發展經濟。未來,政府工作必須繼續挖掘我國勞動力資源潛力,用足用好國內外兩個市場的要素,充分發揮民族資本的作用,著力推進科技創新,有效推進信息開發和利用,創立和完善中國特色企業經營理論,促進經濟與社會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