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有一位愛民如子的國王,在他的英明領導下,人民生活富足,安居樂業。可是這位慈愛的國王卻一直擔心在他死後,人民是不是也能過著幸福的日子,為此,他每日都在苦苦思索能叫百姓以後繼續幸福生活的方法。於是他召集了很多博學的有識之士,命令他們建言獻策,希望最後能找到一個能確保人民生活永世幸福的法則。三個月過去了,這群學者把三本六寸厚的帛書呈上給國王說:“國王陛下,天下的知識都彙集在這三本書內。隻要百姓讀完它,就能保證他們的生活無憂了。”國王不以為然,因為他明白百姓是不會有耐性花那麼多時間來看書的。於是他再次命令這群學者繼續鑽研。又是兩個月過去了,學者們把三本簡化成了一本,十分欣喜地跑到國王麵前。可是,國王還是不滿意。再一個月後,學者們經過苦思冥想,終於把所有的知識寫在一張紙上。他們把這張紙呈給了國王,國王看後大喜,欣慰道:“非常好!我想隻要我的子民日後都能銘記並且奉行這寶貴的智慧,相信他們一定能過上富裕幸福的生活。”其實這張紙上隻記載了一句話,那就是:“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理財感悟:
的確,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每個人要想有收獲就必須要付出代價,沒有哪一樣東西是白送給你的。就像我們身邊的實例,吃飯、穿衣、坐車、上學不都是要付費的嘛?再往宏觀上說,我們的國防建設和國家建設,每一樣都需要國家劃撥資金予以扶持。雖然,表麵看上去,這些好像我們沒有付費一樣,但實際上,我們作為公民已經交過稅費了,所以國家財政才有資金,才能搞宏觀建設,才能使我們的生活質量提高。早在很久以前,就有這樣一種說法:“交稅和死亡是人的一生不可避免的兩件事。”確實,稅收是每個國家存在的物質基礎,沒有稅收,國家就沒了收入,一些公共產品就沒有辦法提供。就比如說,我們的公園,每天都有很多人免費進進出出,但是實際上,公園是用納稅人交的稅收建起來的,人們早就付過費了。每個人的一生是絕不可避免稅收的。同樣,我們的理財行為也會涉及到交稅的問題:首先,我們在生活中,財富的主要來源還是勞動所得,我們國家的稅法規定,所得是要交個人所得稅的。所以,不可避免的,我們的工資薪金所得、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經營所得等等都要交稅。但是同樣一筆所得,會由於它產生的性質不同導致交稅的不同。這是因為,不同所得的計稅方式和稅率高低都是有區別的,所以稅法存在很多的稅收籌劃空間。例如,我們可以通過改變所得的來源方式、改變所得的每次收入量等,這些方法都會起到節稅的目的。當然,少交稅對我們也是一筆收入。其次,我們除了勞動所得外,還有一些有關投資的所得,這些也是要交稅的。比如,利息、股息、紅利所得。也就是說,我們把錢存到銀行,產生的利息是要向國家交個人所得稅的。股息和紅利是指我們把錢投資於某個企業,擁有該企業的股權並取得一定的報酬。這部分報酬是要按20%的稅率交個人所得稅的。其實,我們國家對部分行業和投資是有稅收優惠政策的,所以我們可以通過利用優惠政策來節稅。這裏給大家簡單列舉幾個節稅的方法:安排教育儲蓄,對有在校學生的家庭,應首選教育儲蓄,可以不交利息稅。進行國債投資,購買國債是一種較好的選擇。一方麵,它的票麵利率高,風險很小;另一方麵,國債利息收入是免稅的。其他渠道,比如保險投資,因為保險理賠款屬補償性收入,免征個人所得稅。值得一提的是,股票的買賣在我們國家暫時是免征個人所得稅的,因此,我們可以通過股票市場的投資達到合理的節稅。經濟學中有一個經典假設:每個人都是理性人。即是說,我們每個人都會盡力維持個人利益最大化的目標。那麼同樣的,一筆收益,能在合法合理的條件下,實現少交所得稅,何樂而不為呢?
名人名言:
退稅是唯一值得花上腦力追求的目標,因為能帶來回報。——凱恩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