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翁卡爾在臨死之前,將他生前全部的財產包括房屋和田地統統換成了金幣,然後平分給了他的兩個兒子。兄弟倆在得到財產後,開始了各自的生活。哥哥個性保守,他在一棵老榕樹下挖了一個深坑,把分來的大部分金幣都埋在了深坑裏,隻在身上留下一點。哥哥貪圖享受,每天過著逍遙舒適的生活。雖然一開始,哥哥手裏有些財富,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手裏的金幣也慢慢花光了,他開始發愁自己以後的生計。幾年後,哥哥收到弟弟的來信,信中說弟弟把父親原來賣出的房子和田地又都買了回來。哥哥大吃一驚,回信問弟弟:“你哪裏來的那麼多錢呢?”弟弟沒有直接回答,隻是讓哥哥來自己的家裏做客,然後領著他到密室裏參觀。結果,哥哥被眼前的一幕驚呆了。原來弟弟現在的財富至少是當初分得的金幣的5倍以上。
弟弟將自己的生財之道娓娓道來:“我發現即便堆在房裏的錢再多,總有一天大金山會變成小金庫,最終有一天也會花光的。但是如果將其換成地產和房產,然後將房子租出去或者地上種上藥材賣給藥材商,我的財富就能夠越積越多。隻有讓自己的錢再生錢,我才會有數不盡的財富。”弟弟一語點醒夢中人,哥哥大悟道:“我才明白,父親給我們一筆財富,不是讓我們把錢埋在地下,坐吃山空,而是給我們本金,讓我們去創造屬於自己的財富!”
理財感悟:
現金的真正價值在於流動,而不是單純地占有。即便你擁有財富,但是你不去運用、投資,也隻會坐吃山空。流水不腐,戶樞不蠹。我們個人資產中的現金流,如果沒有“活水”注入,是注定要幹涸的。所以,筆者這裏強調的是理財的第一步,就是要善待手中的金錢,去進行卓有成效的投資,而不是留在手中任其慢慢“歸零”。隻有不斷地進行科學的投資,才能使你的財富變成富足的金礦脈,源源不絕。
有孩子的家庭就知道,一個孩子每年的開銷有多大。曾經看過一個關於台灣地區家庭孩子教育支出的調查。1976年,台灣地區家長為每個孩子一年的教育支出為新台幣2142元,但到了2001年,平均一年要付出4.5萬元。教育支出占家庭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也從1976年的3.89%增長到2001年的9.03%。其中擇校費,包括就讀私立學校的費用就是很大的支出,這比讀公立學校花費更多,因為現實情況是公立學校有限,所以大部分的家庭花在學校資源上的費用就占了很大一筆。尤其是近年來對於孩子教育的關注,家長們舍得為孩子花錢投資,所以每個家庭對於孩子的教育支出應該盡早有計劃地安排。
在我們中國,大人給小孩子壓歲錢是一個傳統。“春”這個字在中國人的概念中象征著希望與成長,這與人們對財富的期望不謀而合。對於我們的孩子而言,新春第一筆財富當屬壓歲錢。尤其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準的不斷提高,壓歲錢自然也是水漲船高,在有的富裕家庭,孩子收到四位數壓歲錢不在少數,也有個別孩子收到的是存折、金銀飾品等多種多樣的“壓歲禮”。不過有遠見的家長就應該考慮了,如何讓財富“動”起來,如何積攢並運用好這一筆額外的資金,為以後孩子的教育做好充足的準備。
選擇可以有很多種:
“壓歲基金”:股票型基金是不錯的選擇。中行陝西省分行理財師陳蓓就為自己的孩子定期投資了一份基金。她認為在孩子尚無自我理財意識的時候,家長可先拿出孩子的壓歲錢投資3~5年基金,待到孩子長大點後,逐漸與孩子一起決定理財方式,管理理財賬戶。交行李以恒也認為,利用中長期理財為孩子儲備教育金,股票型基金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家長們可適當選擇一兩隻做長期投資。一般來說,這類基金的管理能力經受過牛熊市的考驗,相對優質且穩定,而且從經驗來看,股票型基金的成長收益率要遠高於同期存款或投資型保險。壓歲錢買教育保險。提早為孩子籌備保險賬戶是非常有必要的,利用壓歲錢為孩子強製“儲蓄”保險漸漸流行開來。從保障角度來說,保險能在風險來襲時減輕家庭的經濟負擔;而從收益角度來講,很多分紅險、萬能險的收益都會略高於定期存款收益,部分萬能險還有保底收益。而且,現今很多保險公司都設有教育保險,家長可選擇躉交或期交的方式,在孩子中學、大學甚至畢業後都可領取一定數額的保險金。這筆強製“儲蓄”為孩子的關鍵時刻預留好了高於定期存款收益的資金,而且還有充足的保障,這就是保險的作用。
名人名言:
如果一個人從現在開始每年存1.4萬元,如果他每年所存下來的錢都投資到股票或房地產,因而獲得每年20%的投資回報率,那麼40年後,按照財務學計算年金的方式:1.4×(1+20%)40,財富會成長為102810000元。
——李嘉誠
財富向最能夠增值的地方流動,這是經濟學鐵的定律。
——牛根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