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關繁華

不知什麼時候,盛夏光年的影子在一點點縮小,好像在冬天裏讓被褥裹得緊緊的蒼穹大地。我看見它遺留下的斑駁,如水銀瀉地般零散地鋪了滿滿一地。有時走在晨曦與夕陽的寧靜清風中,我在自然呈現出同樣的紅暈裏,腦子會出現突然的空白,像一件懸掛在白衣飄飄年代的襯衣,更像被久遠時空抽走了魂魄似的,如一個神經麻木,目光呆滯的傻子,不知自己於何年何月,仿佛遊弋在穿越的虛幻時空中無法駐足。

在我所生活的世界中,這是一個繁華喧囂之世,而我所處的城市則是一座現代化的南國大都市,雖然此處距離繁華的市中心還有近一個多小時的車程。有種說法便是由於近幾年人口大規模的遷移,於是繁華也隨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繁華的方式也悄悄在相對偏僻的城郊裏變得多姿多彩,甚至有泛濫趨勢。小時候在鄉村城鎮,聽那些上了年紀,在整個家族中具有一定語話權地位的叔叔大伯活靈活現地講述著有關大城市的故事,那是一座如天堂阿房宮,人間圓明園的城市,擁有著怎樣的繁華美好:如錯綜複雜經脈般發達的交通,高聳入雲的摩天大廈,還有具有高素質文化的都市人。光是這些已讓我這個晚輩羨慕不已。想起在那個懷舊年代中電影《黃飛鴻》裏,金發老外在描述美國舊金山時那誇誇其談的場景,那是對繁華無比向往的我還未有分辨能力,聽長輩們如此一說,再加上所謂的影視印象,我死死地盯住他那雙滿是滄桑卻閃現著榮光的眼睛,生怕錯過最精彩的有關大都市的故事的情節。

那時的我還未懂得在都市華麗盛景的後麵還有錯綜複雜的,讓我始終無法理解的關係。那年高三,我二十歲,坐在教室的複習間餘,在早以被各種係統理論知識灌得沉甸甸的大腦中卻還在盡情想象著有關繁華的美好,繁華原來如此吸引人,它如以讓我在一次次疲憊不堪時憶起,在瞬間便豁然開朗,似乎來到了世外桃源,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便是繁華的向往,卻在當時隻能如鏡中影,水中月。其實,在我向往繁華的那段時期,真正的落難還並不算是學業上的壓力,氣候的炎熱,而是仿佛身處未知的茫茫大海,連眼前的對手都不清楚,如蒙著眼在熱帶雨林中穿行探險者,心中不免慌亂,愁苦,亦望不到未來究竟如何,更看不到繁華身處何處。

當我從一個被周圍的人們提得滾瓜爛熟的時期翻過身時,偶然間發現周身的天突然變得明亮起來,隱約記得當初高考在選報誌願時,我的心裏隻有繁華,所報的學校也不應失去它。終於,我如願以償來到了繁華都市,在那些充滿著非家鄉語言的大街小巷中漫無目地穿行。

好奇地望著從高架天橋上呼嘯而過的車,橋下是大片繁華的都市盛景,於晨曦與霓虹中的精靈,每一處都有故事,有著等待我去探究的驚喜。地鐵站裏的光怪陸離,站在等車門口處,隔著貼滿各種廣告的玻璃,看空曠的黑乎乎的隧道忽地被一輛帶著慣性機械聲響,呼嘯疾馳而過的列車即刻填滿,這是地底的龐大精靈,它奔走在沒有白天黑夜之分的隧道中,完成從一座城市到另一座城市的穿行,悄然無息,地底下的穿行原來是一件多麼暢快之事。看那高聳入雲的大廈,我總是羨慕般仰頭望著他,什麼時候能站到最高層一覽城市的全貌就好了。

喧鬧,奔波,遊弋,與白天中的亢奮形成鮮明比照,每個夜晚,我都形同孤鴻般遊離在城市的邊緣,看著繁華的街市並以參與者的身份融入其中。那一年,我大一。我總是想,自己所欣賞的繁華絕不是張愛玲筆下那襲爬滿虱子的袍,而是滿心歡喜的盛景,在盛夏光年中爭先怒放,隻是這樣的繁華沒有人與我共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