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選擇多元化戰略,其目的主要是規避風險和獲得新的業務增長點。除了進軍朝陽行業本身能為企業帶來規避風險和新的業務增長點外,企業有可能通過多元化改變原有的信息情況,從而為自己帶來規避風險和擁有新的業務增長點的好處。試想,相對於在證券市場上購買多行業的股票,企業控製多個行業的子公司更有利於企業了解它們的內部信息,從而使得企業的閑置資金能獲得較好的投資渠道。這就是前文所提到的多元化提高內部資本市場(internalcapitalmarket)效率的作用。另一方麵,如果企業通過多元化能夠為外部投資者提供更多的信息,使得外部投資者更相信自己,那麼也就能改善企業的外部資本市場效率,也即外部投資者會更願意把資金交給企業使用。無論是哪種情況,都與多元化經營與信息不對稱和信息環境之間的關係有關。
關於多元化經營與信息不對稱的關係,已有研究存在相反的兩種觀點:一是透明度假說(transparencyhypothesis)(Dunn和Nathan,1998);二是信息分散假說(informationdiversificationhypothesis)。
透明度假說認為,多元化經營會使得企業對外部的信息透明程度降低,進而使得其與外部投資者間的信息不對稱程度提高。這一理論假說包括三個方麵的解釋。首先,由於多元化經營企業在信息披露時對其具體行業(部門)的經營狀況披露很少(因為會計製度沒有這方麵的強製要求),外部的投資者通過公開財務數據隻能觀測到加總的並不十分準確的企業現金流數據(裏麵摻雜了諸如盈餘管理等噪音信息),因此對多元化企業的股票價值評估往往容易出現偏差。其次,由於企業經理人可以利用所謂的內部資產市場(internalcapitalmarket)在不同部門(行業)間配置收入、成本和資產等,因而進一步加劇了其與外部投資者間的信息不對稱。再其次,由於多元化經營企業涉及多個不同行業,而即便是最為專業的行業研究人員一般隻具備某個單獨行業的知識和經驗,因而對多元化經營企業的分析往往超出其知識結構的範圍,帶來分析誤差的增加。鄧恩和納塔恩(Dunn和Nathan,1998)的實證研究發現隨著多元化經營企業數量的增加,研究人員對多元化企業業績的預測準確度出現顯著下降。他們據此認為,多元化企業的複雜性加大了企業與外部投資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從而降低了研究人員處理信息的效率。
信息分散假說認為多元化能夠改善企業的信息透明度。因為內部管理者和外部投資者存在信息不對稱,管理者通過多元化可以把外部市場內部化,從而可以建立內部資本市場來解決信息的不對稱。比如,哈德洛克(Hadlock)等(2001)通過對1983~1994年間美國市場641次增發事件的研究發現,盡管多元化企業和專業化企業都存在著負向超額收益,但多元化企業增發公告的負向超額收益值低於專業化和集中化企業,其股票在事件窗內的累計負超額收益率高於集中化企業。從而他們認為,多元化企業的信息不對稱程度要低於集中化企業,使得投資者對於多元化企業的定價較之專業化企業要高。哈德洛克等人就此提出了信息分散假說解釋此現象,其基本假設是外部投資者對多元化經營企業不同行業(部門)現金流狀況的評估是不完全相關的,因此投資者對企業整體經營狀況的評估誤差小於集中經營企業。即使對部門現金流的評估誤差大於集中經營企業,隻要誤差不完全相關,則對多元化企業的總體評估準確度仍高於集中經營企業。也即是,投資者關於多元化企業各部門的信息誤差風險一定程度上分散化了,結果是縮小了外部投資者預期與經理人私有信息之間的差異。托馬斯(Thomas,2002)以每股盈利預測誤差及其標準差和年度報告發布日前後三天異常收益率作為信息不對稱的代理變量,研究多元化與信息不對稱的關係,發現多元化企業的信息不對稱指標低於集中化經營企業。克拉克(Clarke)等(2004)對美國市場的研究也發現多元化程度與買賣價差和市場深度成反比,多元化經營企業的信息不對稱小於與之相匹配集中化企業證券組合,從實證上支持了信息分散假說。因為買賣價差(通常稱為市場寬度指標)和市場深度指標都代表了信息不對稱。比如,如果信息不對稱程度較高,投資者要求的回報率就高,那麼買賣價差相對就較大。
無論上述哪種假設成立,在多元化可以影響信息不對稱的情形下,企業都可能會借此改變其融資方式,獲得融資的好處。比如,如果多元化會加劇公司股票投資者與公司內部控製人的信息不對稱程度的話,外部投資者可能就不願意購買公司股票或者公司債券,公司可能就不得不更多地使用自有資金;而如果多元化會減輕外部投資者與內部控製人信息不對稱程度的話,公司可能就較容易獲得股權融資和外部債權融資。當然,融資順序理論告訴我們,在可以自由選擇的情況下,公司會按照:首先內部融資,其次負債融資,最後股權融資的順序選擇融資方式。因而在可以較容易獲得股權融資和債權融資的情況下,公司很可能會優先選擇債權融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