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3後續研究建議(1 / 3)

5.3.1內部營銷量表方麵

由於國內外目前依然沒有一種統一的、成熟的內部營銷量表可供借鑒,致使現在的研究多為研究者自行開發。不過,研究者通常會沿著兩條路徑來進行,一條走人力資源管理方向,一般將內部營銷分為三個維度(Foerman和Money,1995),即員工發展(Development)、報酬(Reward)和公司願景(Vision),或五個維度,即教育培訓、管理支持、內部溝通、人力資源管理和外部溝通。另一條則沿著營銷方向,一般將內部營銷分為內部市場研究、內部市場細分、產品、促銷、分銷等多個維度。本研究選擇後者,進行了內部營銷量表設計與相關研究。後續研究者可考慮從前者出發就此議題進行研究。

5.3.2研究變量方麵

一個企業管理者和員工行為總是受到文化的影響,不同的組織文化背景下的內部營銷會用怎樣的表現,是作者後續研究的議題。即在內部營銷、工作滿意和顧客導向三變量之外,再引入“組織文化”變量,以此探討不同國度、不同地區、不同區域、不同行業乃至不同企業的內部營銷實踐。

5.3.3樣本選擇方麵

作為可能的一個重要發現是———從事高技術服務或銷售的服務業,不管其是純服務業還是零售業,男性員工對顧客導向的表現均好於女性———這一結論,是否真正能夠成立,還有賴於更多的相關樣本加以研究驗證。因此,我們希望後續研究者就此問題給予更多的關注。

5.3.4樣本資料方麵

基於樣本資料的可獲得性和調查研究的便利性,我們將樣本限定在了北京地區,而且隻選取了三家電信零售企業。由於樣本數量的關係,研究結論是否值得推而廣之,也是作者對後續研究的期望。

參考文獻

1.大衛·楊、凱文·托馬森:“情感資本與內部營銷”,載於《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11期。

2.丹尼斯·J·克希爾著:《內部營銷》,機械工業出版社2000年版。

3.杜娟、顧幼瑾:“內部營銷與員工杠杆作用提升”,載於《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理工版),2003第8期。

4.菲利普·科特勒著:《非營利組織戰略營銷》,第5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5.菲利普·科特勒:《營銷管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6.黃靜:《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7.科林·米歇爾:“內部營銷:麵向企業內部員工的銷售”,載於《廣州市財貿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2年第4期。

8.克裏斯廷·格羅魯斯著:《服務管理與營銷:基於顧客關係的管理策略》,第2版,電子工業出版社2002年版。

9.李懷祖:《管理研究方法論》,第2版,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10.李宋傑:“內部營銷在服務業應用研究”,華僑大學學位論文,2004年。

11.李銓、李家瑋:“內部營銷對工作滿足與顧客導向關係之研究———以東森電話行銷部門為例”,載於《台灣銘傳大學學報》,2004年。

12.梁威:“內部營銷策略組合及其應用模型”,載於《現代管理科學》,2003年第4期。

13.馬莉、寧德煌:“內部營銷理論及其在高校中的應用”,載於《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3期。

14.宋思根:“內部營銷與人力資源管理關係論”,載於http:www。emkt。com。cn/。

15.孫慶:“電信企業員工滿意度和內部營銷”,載於《廣東通訊技術》,2000年第8期。

16.孫濤、邢以群:“企業內部營銷及其實施策略探討”,載於《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03年第4期。

17.壽誌鋼、甘碧群:“論內部營銷理論的多維度分析”,載於《外國經濟與管理》,2003年第3期。

18.沈進成、張延蓉:《內部行銷、組織承諾、工作滿足與顧客導向服務關係之研究———以主題遊樂園為例》,載於《旅遊管理研究》,2002年第2卷第2期。

19.斯蒂芬·羅賓斯著:《組織行為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20.譚浩:“內部營銷理論及實踐之初步研究”,暨南大學學位論文,2004.

21.瓦拉瑞爾·澤絲曼爾等著:《服務營銷》,機械工業出版社2000年版。

22.汪純孝、蔡浩然著:《服務營銷與服務質量管理》,中山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

23.汪純孝:“內部營銷和內部服務對外部服務質量的影響”,載於《旅遊科學》,2001年第1期。

24.吳曉雋、任建定:“服務企業開展內部營銷的思考”,載於《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1年第3期。

25.奚紅妹:“內部營銷概念的演變以及內部營銷的實施”,載於《國際商務研究》,2003年第5期。

26.楊聖明:“逐步形成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載於http://www。cass。net。cn/show_News。asp?id=52409&;key,2005年12月16日。

27.曾昊:“對企業整合內部營銷與外部營銷的思考”,載於《渝西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年第1期。

28.詹姆斯·赫斯克特等著:《服務價值鏈》,華夏出版社2001年版。

29.張金成:“服務利潤鏈及其管理”,載於《南開管理評論》,1999年第1期。

30.張文彤:《SPSSⅡ統計分析教程》,(高級篇),北京希望電子出版社2002年版。

31.趙俊暉、羅文標:“服務利潤鏈與內部營銷”,載於《經濟師》,2003年第1期。

32.陳文宗:“內部行銷與領導風格對工作滿意度及顧客導向行為影響之研究———以桃園縣消防局為例”,《元智大學學報》,2004年。

33.方文昌、李賜郎、朱素癑:“內部行銷之研究———以百貨公司為例”,載於《屏東商業技術學院學報》,2001年。

34.韓建玲:“內部行銷對顧客導向行為影響之研究”,(台灣)中山大學學位論文,1998年。

35.黃淑琴:“台灣壽險業內部行銷與經營績效之關聯性探討”,靜宜大學學位論文,1999年。

36.康譽瓊:“內部行銷作為、行為評估,工作滿足和顧客導向之研究———以證券營業員為例,”(台灣)中山大學學位論文,2001年。

37.盧淵源、鄭玉惠:“內部顧客服務品質因子之初探”,第四!服務管理研討會會議提交論文,1998年。

38.廖俊芳:“銀行第一線員工對公司內部行銷作為知覺與顧客導向關係之研究———某外商銀行實例”,(台灣)中山大學學位論文,2001年。

39.邱宏仁:“內部行銷人力資源與競爭優勢:應用混沌理論的定性研究”,第二屆管理學術定性研究研討會會議提交論文,1997年。

40.王翠品:“內部營銷作為、工作滿足與離職傾向之研究———以H連鎖娛樂事業為例”,(台灣)中山大學學位論文,2002年。

41.巫喜瑞:“服務業內部行銷導向、組織支持、工作滿意和顧客導向間關係之研究———銀行業之例”,(台灣)中山大學學位論文,2001年。

42.吳培瑜:“人力資源發展部門實施內部行銷作為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學位論文,2000年。

43.吳三江、趙必孝:“醫療業內部行銷與員工之顧客導向行為相互關係之探討———以高雄市立醫院為例”,載於《人力資源管理學報》,2002年第1期。

44.吳誌淵:“企業內部行銷之探索性研究:以國內某石化廠為例”,(台灣)中正大學學位論文,1999年。

45.蕭富峰:“內部行銷”,載於《天下文化》,1997年。

46.徐淑英、劉忠明著:《中國企業管理的前言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47.楊忠動、周兆良:“公共電視台內部行銷之研究”,台灣銘傳大學“數位媒體的發展與再造”學術研討會,2004年。

48.葉世明:“內部營銷、工作滿意與顧客導向關係之研究———以玉山商業銀行為例”,台灣朝陽科技大學學位論文,2003年。

49.詹宜今:“由內部行銷探討銀行業采用資訊技術之組織創新之成效”,東吳大學學位論文,2000年。

50.周逸衡、關複勇:“服務業內部行銷導向之探討”,第三!服務業管理研討會論文集,會議提交論文,1997年。

51.AbrahamMaslow(1954),犕狅狋犻狏犪狋犻狅狀犪狀犱犘犲狉狊狅狀犪犾犻狋狔,2nded。New York:Harper&;Row。

52.Allen,J。N。&;Meyer,J。P。(1990),“TheMeasurementandAntecedentofAf-fective,Continuance,andNormativeCommitment”,犑狅狌狉狀犪犾狅犳犗犮犮狌狆犪狋犻狅狀犪犾犘狊狔犮犺狅犾狅犵狔,Vol。63,pp。1-18.

53.AnthonyJ。Rucei,StevenP。KimandRichardT。Quiet,(1998),“TheEm-ployee-Customer-ProfitChainatSears”,犎犪狉狏犪狉犱犅狌狊犻狀犲狊狊犚犲狏犻犲狑,76(1),P。83.

54.Azzolini,M。&;Shillaber,J。(1993),“InternalServiceQuality:WinningFrom theInsideOut”,犙狌犪犾犻狋狔犘狉狅犵狉犲狊狊,Vol。26,Nov,pp。75-78.

55.Bak,ConstanceA。,Vogt,LeslieH。,George,WilliamR。,andGreentree,I。Richard(1994),“ManagementbyTeam:AnInnovativeToolforRunningaServiceOr-ganizationThroughInternalMarketing”,犑狅狌狉狀犪犾狅犳犛犲狉狏犻犮犲狊犕犪狉犽犲狋犻狀犵,8(1),pp。37-47.

56.Ballantyne,D。F。(1991a),“Internalmarketing,collaborationandmotiva-tioninservicequalitymanagement”,犆狉犪狀犳犻犲犾犱犛犮犺狅狅犾狅犳犕犪狀犪犵犲犿犲狀狋。

57.Ballantyne,D。F。(1991b),“Comingtogripswithserviceintangiblesusing qualitymanagementtechniques”,犆狉犪狀犳犻犲犾犱犛犮犺狅狅犾狅犳犕犪狀犪犵犲犿犲狀狋。

58.Ballantyne,D。(2000),InternalRelationshipMarketing:Astrategyfor knowledgeRenewal,犜犺犲犐狀狋犲狉狀犪狋犻狅狀犪犾犑狅狌狉狀犪犾狅犳犅犪狀犽犕犪狉犽犲狋犻狀犵,Vol。18,No。6.

59.Becker,H。S。(1960),“NotesontheConceptofCommitment”,犃犿犲狉犻-犮犪狀犑狅狌狉狀犪犾狅犳犛狅犮犻狅犾狅犵狔,Vol。66,pp。132-140.

60.Barnes,J。G。(1989),“Theinternalmarketingprogramme:ifthestaff won'tbuyit,whyshouldthecustomer?”犘狉狅犮犲犲犱犻狀犵狊狅犳狋犺犲犕犪狉犽犲狋犻狀犵犈犱狌犮犪狋犻狅狀犌狉狅狌狆犃狀狀狌犪犾犆狅狀犳犲狉犲狀犮犲。

61.Bekkers,M。andVanHaastrecht,R。(1993),“TheFoundationsofInter-nalMarketing”,22狀犱犈犕犃犆犆狅狀犳犲狉犲狀犮犲犘狉狅犮犲犲犱犻狀犵狊,Vol。1,pp。140-164.

62.Berry,L。L。,Hensel,J。S。andBurke,M。C。(1976),“Improvingretail-ercapabilityforeffectiveconsumerismresponse”,犑狅狌狉狀犪犾狅犳犚犲狋犪犻犾犻狀犵,Vol。52,No。3,Fall,pp。3-14,94.

63.Berry,L。L。(1981),“TheEmployeeasCustomer”,犑狅狌狉狀犪犾狅犳犚犲狋犪犻犾犅犪狀犽犻狀犵,Vol。3,No。3,pp。24-25.

64.Berry,L。L。(1981),“Theemployeeascustomer”,犑狅狌狉狀犪犾狅犳犚犲狋犪犻犾犅犪狀犽犻狀犵,Vol。3,No。1,pp。33-40.

65.Berry,L。L。,Shostack,G。L。andUpah,G。D。(Eds)(1983),“Relationship Marketing”,犃犿犲狉犻犮犪狀犕犪狉犽犲狋犻狀犵犃狊狊狅犮犻犪狋犻狅狀。

66.Berry,L。L。(1984),“Servicesmarketingisdifferent”,inLovelockC。H(Ed。),犛犲狉狏犻犮犲犕犪狉犽犲狋犻狀犵,Prentice-Hall,EnglewoodCliffs,NJ。

67.BerryL。L。(1988),“ServiceMarketingisdifferent”,犻狀犕犪狉犽犲狋犻狀犵犕犪狀-犪犵犲犿犲狀狋犪狀犱犛狋狉犪狋犲犵狔,ed。Kotler&;Cox。EnglewoodCliffs,PrenticeHall,pp。278-281.

68.Berry,L。L。andParasuraman,A。(1991),犕犪狉犽犲狋犻狀犵犛犲狉狏犻犮犲狊:犆狅犿狆犲-狋犻狀犵狋犺狉狅狌犵犺犙狌犪犾犻狋狔,TheFreePress,P。152.

69.Bitner,MaryJo(1990),“EvaluatingServiceEncounters:TheEffectsof PhysicalSurroundingsandEmployeeResponses。”犑狅狌狉狀犪犾狅犳犕犪狉犽犲狋犻狀犵,Vol。54,pp。69-82.

70.Bitner,MaryJo(1992),“Servicescapes:TheImpactofPhysicalSurround-ingsonCustomersandEmployees。”犑狅狌狉狀犪犾狅犳犕犪狉犽犲狋犻狀犵,Vol。56,pp。57-71.

71.Bitner,MaryJo(1995),“BuildingServiceRelationships:It’sAllAbout Promises。”犑狅狌狉狀犪犾狅犳犃犮犪犱犲犿狔狅犳犕犪狉犽犲狋犻狀犵犛犮犻犲狀犮犲,Vol。23,No。4,pp。246-251.

72.Borycki,F。R。,Thorn,G。R。,andLemoster,J。(1998),“JobSatisfac-tionandOrganizationCommitment:AComparisonofUnitedStatesandMexicoIm-ployees”,犐狀狋犲狉狀犪犾犑狅狌狉狀犪犾狅犳犆狅犿犿犲狉犮犲犪狀犱犕犪狀犪犵犲犿犲狀狋,Vol。8,No。3,pp。7-25.

73.Boshoff,C。,&;Mels,G。(1995),“ACausalModeltoEvaluatetheRe-lationshipsamongSupervision,RoleStress,OrganizationalCommitmentandInter-nalServiceQuality”,犈狌狉狅狆犲犪狀犑狅狌狉狀犪犾狅犳犕犪狉犽犻狀犵,Vol。29,pp。23-42.

74.Boshoff,Christo&;Madele,Tait(1996),“QualityPerceptionsintheFi-nancialServicesSector”,犐狀狋犲狉狀犪狋犻狅狀犪犾犑狅狌狉狀犪犾狅犳犛犲狉狏犻犮犲犐狀犱狌狊狋狉狔犕犪狀犪犵犲犿犲狀狋,Vol。7,No。5,pp。5-31.

75.BrandleyR。B。andD。S。Morris(2000),“Revisingqualityawareness throughinternalmarketing:anexploratorystudyamongFrenchandEnglishmedium-sizedenterprises”,犜狅狋犪犾犙狌犪犾犻狋狔犕犪狀犪犵犲犿犲狀狋,Vol。11,Nos。4/5&;6,pp。473-483.

76.Brown,T。J。,Churchill,GilbertA。&;Peter,J。Paul(1993),“Impro-vingtheMeasurementofServiceQuality”,犑狅狌狉狀犪犾狅犳犚犲狋犪犻犾犻狀犵,Vol。69,Spring,pp。127-139.

77.Brown,Gene,RobertE。WidingII,andRonaldL。Coulter(1991),“Cus-tomerEvaluationofRetailSalespeopleUtilisingtheSOCOScale:AReplication,Ex-tensionandApplication”,犑狅狌狉狀犪犾狅犳狋犺犲犃犮犪犱犲犿狔狅犳犕犪狉犽犲狋犻狀犵犛犮犻犲狀犮犲,19(4),pp。347-351.

78.Buchanan,B。I。(1974),“BuildingOrganizationalCommitment:TheSo-cialofMangersinWorkOrganizations”,犃犱犿犻狀犻狊狋狉犪狋犻狏犲犛犮犻犲狀犮犲犙狌犪犾犻狋狔,Vol。19,No。3,pp。533-546.

79.Cahill,D。J。(1995),“Themanagerialimplicationsofthelearningorgani-zation:anewtoolforinternalmarketing”,犑狅狌狉狀犪犾狅犳犛犲狉狏犻犮犲狊犕犪狉犽犲狋犻狀犵,Vol。9,No。4.

80.Cahill,D。J。(1995),“TheManagerialImplicationsoftheLearningOrgan-ization:ANewToolforInternalMarketing”,犑狅狌狉狀犪犾狅犳犚犲狋犪犻犾犻狀犵,66(1),pp。33-55.

81.Cahill,D。J。(1996),犐狀狋犲狉狀犪犾犕犪狉犽犲狋犻狀犵-狔狅狌狉犮狅犿狆犪狀狔狊’狊狀犲狓狋狊狋犲狆狋狅犵狉狅狑狋犺。TheHaworthPress。

82.Carman,M。James(1990),“ConsumerPerceptionsofServiceQuality:AnAs-sessmentoftheSERVQUALDimensions”,犑狅狌狉狀犪犾狅犳犚犲狋犪犻犾犻狀犵,Vol。Spring,pp。33-35.

83.Caruana,Albert&;Calleya,Peter(1998),“TheEffectofInternalMar-ketingonOrganizationalCommitmentamongRetailBankManagers”,犐狀狋犲狉狀犪狋犻狅狀犪犾犑狅狌狉狀犪犾狅犳犅犪狀犽犕犪狉犽犲狋犻狀犵,Vol。16,No。3,pp。108-116.

84.Chaston,I。(1995),“ATypologyforEvaluationBranch-LevelPercep-tionsofInternalCustomerManagementProcesseswithintheUKClearingBanks”,犜犺犲犛犲狉狏犻犮犲犐狀犱狌狊狋狉犻犲狊犑狅狌狉狀犪犾,Vol。15,Mar,pp。332-349.

85.Cho,KyoungHo(1992),“ModelingAntecedentsofOrganizationCommitmentin KoreanPublicOrganization:AComparisonofPublicandPrivateEmployeesandaLinear StructuralAnalysisofCommitmentamongPublicEmployees”,TheUniversityofGeorgia。

86.Churchill,A。Gilbert,Jr。(1995),犕犪狉犽犲狋犻狀犵犚犲狊犲犪狉犮犺:犕犲狋犺狅犱狅犾狅犵犻犮犪犾犉狅狌狀犱犪狋犻狅狀狊,6狋犺犲犱,NewYork,theDrydenPress。

87.Collins,B。andPayne,A。(1991),“Internalmarketing:anewperspective forHRM”,犈狌狉狅狆犲犪狀犕犪狀犪犵犲犿犲狀狋犑狅狌狉狀犪犾,Vol。9,No。3,pp。261-270.

88.Cooper,R。D。&;Emory,C。W。(1995),犅狌狊犻狀犲狊狊犚犲狊犲犪狉犮犺犕犲狋犺狅犱狊,5th ed,Chicago:RichardD。Irwin,P。149,P。173.

89.C。Ostroff(1992),“TheRelationshipbetweenSatisfaction,Attitude,and Performance:AnOrganizationalLevelAnalysis”,犑狅狌狉狀犪犾狅犳犃狆狆犾犻犲犱犘狊狔犮犺狅犾狅犵狔,Dec。1992,pp。963-974;andA。M。Ryan,M。J。Schmit,andR。Johnson,“Atti-tudeandeffectiveness:ExaminaingRelationsatanOrganizationalLevel”,犘犲狉狊狅狀狀犲犾犘狊狔犮犺狅犾狅犵狔,Winter,pp。853-882.

90.Cronin,J。Joseph&;Taylor,Steven,A。(1992),“MeasuringService Quality:AReexaminationandExtension”,犑狅狌狉狀犪犾狅犳犕犪狉犽犲狋犻狀犵,Vol。56,July,pp。55-68.

91.C。RusbultandD。Lowery,“WhenBureaucratsGettheBlues”,犑狅狌狉狀犪犾狅犳犃狆-狆犾犻犲犱犛狅犮犻犪犾犘狊狔犮犺狅犾狅犵狔,Vol。15,No。1,1985,P。83.

92.Czaplewski,J。A。,Ferguson,J。M。,&;Milliman,J。F。(2001),“Howinternal marketingpilotsuccess”,犕犪狉犽犲狋犻狀犵犕犪狀犪犵犲犿犲狀狋,Vol。10,No。3,pp。14-17.

93.Day,G。(1990),犕犪狉犽犲狋-犇狉犻狏犲狀犛狋狉犪狋犲犵狔:犘狉狅犮犲狊狊犲狊犳狅狉犆狉犲犪狋犻狀犵犞犪犾狌犲,Free Press。

94.Drucker,P。F。(1973),犕犪狀犪犵犲狉犻犪犾犆狅犿犿狌狀犻犮犪狋犻狅狀狊犻狀犕犪狀犪犵犲犿犲狀狋:犜犪狊犽狊,犚犲狊狆狅狀狊犻犫犻犾犻狋犻犲狊,犘狉犪犮狋犻犮犲狊,Heinemann,pp。481-493.

95.Etzioni,A。(1961),犕狅犱犲狉狀犗狉犵犪狀犻狕犪狋犻狅狀狊,EnglewoodCliffs。

96.Ewing,T。Michael(1999),“AnInternalMarketingApproachtoPublic SectorManagement”,犜犺犲犐狀狋犲狉狀犪狋犻狅狀犪犾犑狅狌狉狀犪犾狅犳犘狌犫犾犻犮犛犲犮狋狅狉犕犪狀犪犵犲犿犲狀狋,Vol。12,No。1,pp。1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