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1(1 / 3)

列輝君的著作《駛向樞紐港——上海、寧波兩港空間關係研究(1843—1941)》即將出版,此書是他在博士論文的基礎上修訂完成的第一部個人著作。我作為他的指導老師,自然要對本書的出版表示祝賀,不由想起過去難忘的六年間他在複旦大學的研究生學習生活和我們共同研究近代經濟地理的情景。

中國近代經濟社會的巨變始於沿海通商口岸城市,再往各口岸城市的廣大腹地擴展,由此導致中國傳統的經濟地理格局的終結和新的近代地理格局的形成。基於這樣的原因,當1999年我開始將主要精力投放到近代經濟地理時,決定以港口—腹地作為研究的切入點,我將之命名為“港口—腹地與中國現代化空間進程研究”。在此之前,雖然我國台灣、香港地區的學者和日本的學者,對中國一些沿海沿江口岸的進出口貿易有所研究,且涉及口岸的腹地問題,但中國沿海沿江城市為數不少,相當多的城市還未得到研究,而且研究中對港口—腹地的關係論述尚停留在經濟的層麵,未能進行地理學的空間分析。我們的研究,不僅探討口岸與區域的經濟變遷,也將變遷過程中的區域關係即“港口—腹地”的雙向互動關係作為探討重點,並強調這一變遷對中國的特殊意義,即“現代化進程”。因此,我指導碩士和博士研究生撰寫畢業論文,大多選定一個沿海或沿長江的口岸城市及其腹地作為研究對象,以便弄清這些口岸城市開埠之後經濟的變遷及與其腹地的關係。由於近代口岸城市與其腹地經濟變遷的早期的動力來自進出口貿易,進出口貿易不僅成為港口城市與腹地之間的主要經濟關係,也推動了廣大腹地農牧業和手工業的生產結構的調整和經營方式的改變。基於這樣的認識,我們選擇進出口貿易及其影響,作為探討近代經濟變遷的主要線索。迄今為止,這項研究已進行了十年,相繼探討了大連、天津、煙台、青島、漢口、重慶、鎮江、寧波、福州、廣州等沿海沿江重要港口城市的口岸與腹地的經濟變遷以及區間關係,在此之前複旦大學曆史係戴鞍鋼教授已完成對上海及其腹地的卓有成效的研究。此外,上海、香港兩大中國最重要的口岸城市與其他城市的埠際貿易狀況及其影響,也得到了較深入的研究。

列輝君對上海、寧波兩大港口的空間關係的研究,是我們研究中比較特殊的一項。在我國眾多的沿海港口中,上海、寧波兩港都因擁有燦爛的昨天而在中國港口史上寫下了濃重的一筆。近二十年來兩港都獲得飛速發展,上海已是世界屈指可數的巨港,寧波也是我國的主要港口之一。兩港因同處於長江三角洲(簡稱“長三角”),同位於長江南側水域,產生了市場經濟下必然發生的競爭與合作而引人注目。由於兩港在上海、浙江的區域經濟中占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重要地位,經濟學者和地理學者都有人對此進行過研究。這一課題自然也進入了我們的研究視野。

曆史地理學是一門曆史學和地理學的交叉學科,學科性質和研究時段決定了它所進行的長時段的研究能夠得出當代地理學短時段研究未必能得出,卻又兼具學術意義與現實意義的成果。從較長的時段看,寧波在清代以前是江南最大的對外貿易港口,當時在中國港口體係中的地位遠遠超過上海;上海在清代康熙統一台灣以後發展較快,近代開埠以後上升為我國最大的外貿和內貿港口,寧波則淪為上海的支線港,直到最近一二十年才有較大的改變。兩港地位的升降,既是我國現實區域經濟發展的產物,也是長期以來我國以及江南港口變遷的結果。從曆史地理角度,對兩港地位一升一降的過程與原因進行較長時段的多因素的考察,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基於這樣的考慮,列輝承擔起研究兩港空間關係的任務,並逐漸形成研究時段適當上溯唐宋,著重考察近代,基於國際、國內、江南三個層麵,結合自然狀況、人文背景,運用曆史學、地理學和經濟學多學科結合的方法,進行深入考察的研究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