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在我的博士論文基礎上修改而成的。光陰荏苒,三年的博士生活結束了。夜已深,時間已安睡,窗外下起淅淅瀝瀝的春雨。回首在暨南大學讀博的一千餘個日日夜夜,思緒如春雨飄飛……
2005年的秋天,年近不惑的我來到了暨南大學,由一名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師變為一名“全脫產”的在職博士生,開始了“教室——宿舍——食堂”三點一線的清貧而又簡單的學生生活。三年的博士生活是一段糅合激情、呆傻、夢想、枯燥和頹廢的曆程。在這個過程中,我曾經因為自己所取得的些許成果開心過,也曾經麵對研究難以推進時退縮過,甚至因對將來的茫然不知所措而失落和後悔過。在博士論文的寫作過程中,既曾有過一日洋洋數千言之喜,也曾有過數十日百思不得其解不能書一字的痛苦;既曾在夢中為一個嚴密的推理而偷著樂,也曾被夢中不理想的實證結果驚醒。就這樣痛並快樂著到了今天,我終於給這篇論文畫上了最後一個句號。這一篇近25萬字的博士學位論文,如果沒有導師的指導與鼓勵,同學的幫助與交流以及家人的支持與關愛,是絕難完成的。
首先,最需要感謝的是我的導師宋獻中教授。能夠師從宋老師,是我人生的莫大幸運。在報考博士生之前,雖然久聞先生大名,但我與先生仍素昧平生,未曾謀麵。貿然發去E-mail,卻得到了先生熱情的回複、指導與鼓勵,使我體會到了先生的親切和平易近人。三年來,先生深厚的理論素養、嚴謹的治學態度、淵博的知識、寬容而正直的為人深深地感染和啟迪著我。論文從選題、提綱的擬定、資料的收集、初稿的撰寫,一直到最後定稿付梓,都傾注了先生的大量心血,特別是在論文初稿修改過程中,先生寫下了長達十頁的修改意見,不僅從論述邏輯、理論框架,甚至連語言表達、標點符號都提出了具體的修改意見,這彰顯出先生一絲不苟的治學態度,它將成為我這一生中最寶貴的財富。感謝師母蕭鬆華副教授三年來的關心與愛護,師母燦爛的微笑與溫柔的叮嚀總是能夠令人倍感溫暖。
在論文答辯過程中,廈門大學的沈藝峰教授、中山大學的魏明海教授、暨南大學的熊劍教授、胡玉明教授和譚躍教授,不僅對論文的選題和研究結論予以鼓勵,而且提出了今後需要延伸的研究方向和論文中的不足。通過和他們的交流,我加深了對企業非效率投資的認識,開闊了學術視野,受益匪淺,在此表示感謝!
在暨南大學求學期間,我有幸聆聽了王華教授、熊劍教授、胡玉明教授、石本仁教授、劉國常教授、譚躍教授等眾多學者的教誨。他們雖然風格各異,但在學術思想和研究方法上所給予的啟迪使我受益匪淺,我在學業上一絲一毫的進步都與他們每一個人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