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磁場的數據有三個參數,分別是主引力軸值參數、相互作用引力值參數、輔助背景參數。
主引力軸,是指質量達到恒星級的星體,因自轉運動對星體上的物質以及周邊區域產生引力作用,而自轉的中心軸線兩端對應自轉方向側麵的兩極。比如說,恒星的自轉方向是從東至西或從西至東,那麼中心軸線則為恒星的正南極至正北極兩點之間的直線。這條中心軸線,就是主引力軸。
主引力軸兩端以內對圍繞其自轉的恒星本體物質結構引力相同,該引力的數值,即是該恒星的主引力軸值。
常納星對恒星的主引力軸值計量單位為T,並不是恒星自身質量越大主引力軸值就越大,比如一顆自身質量小的恒星,但是它的自轉速度快,那麼它的主引力軸值就有可能大於另一顆自身質量大、但自轉速度慢的恒星。
而常納星計算某恒星的主引力軸值有三個參數,第一是自轉速度,第二是恒星體積,第三,通過恒星的顏色、各種射線的亮度和波長、自燃產生的微波輻射判斷出恒星的主要構成物質,知道了主要構成物質,就能用物質密度乘以恒星體積,得到恒星的總質量,總質量再乘以自轉速度,得到恒星的主引力軸值。
相互作用引力值,是指恒星以外的星體(包括附近的其他恒星、環繞恒星運行的行星、矮行星)在引力相互作用下,會在以恒星為中心的周圍空間形成不相同的相互作用引力數值。
常納星的高智慧有機生命體已經誕生了近兩億年,觀測和核算以上數值的能力非常精確,誤差不會超過0.01T。
有了以上兩組數值,就可以作為空間跳躍的主要參數。
但是,宇宙那麼大,相同的數值在第三維度中,等同的磁場空間定位肯定不止一處。
要準確的區分定位,這時候就需要第三個參數,既輔助背景參數。
輔助背景參數主要是視覺參數,最常用的是星圖。
星圖就是以跳躍目標附近的恒星為中心,加上周邊的星體形成的星體排列圖。
更為精確的輔助背景參數,也可以是用高倍天文攝像儀拍攝到的更清晰的星域數碼圖。
有了輔助背景參數,就不用擔心在進行空間跳躍時,因為目標磁場參數(主引力軸值減去相互作用引立值得到的修正值)相同而出現錯誤。
空間跳躍技術,就是輸入目標磁場參數和輔助背景參數,用磁場產生器產生出相同參數的磁場,把人和物質置於該磁場範圍內,跳躍到目的地。
李風雲發現,這種跳躍原理其實就是地球上奧地利物理學家路德維希·弗萊姆於1916年首次提出的蟲洞原理。隻是地球上的物理學進程不如常納星,還沒人知道怎麼定位,更沒有能夠製造出磁場產生器的科技。
這種空間跳躍技術在泛宇宙中被廣泛運用,並不是常納星創造的,常納星的空間跳躍技術也隻能算一流,算不上頂尖。
而他們的敵對勢力雷歐帝國,竟然能從常納星戰艦跳躍後留下的磁場殘餘波紋中分析出目標磁場的參數,所以在冷風他們麵對敵方追殺時才會選擇隨機跳躍,因為隨機跳躍需要的準備時間短,可以連續跳躍數次,即使雷歐帝國在跟蹤跳躍時,沒有因為缺少目標磁場的星圖輔助參數而迷失,但雷歐帝國的戰艦啟動跳躍的時間必然滯後,數次連續的隨機跳躍,雷歐帝國追蹤的滯後時間就越長,當滯後時間大於磁場殘餘波紋的消散時間,雷歐帝國便會失去跟蹤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