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劉邦的真實臉譜(1 / 3)

第十九章劉邦的真實臉譜

“高祖初起,始自徒中。言從泗上,即號沛公。嘯命豪傑,奮發材雄。彤雲鬱碭,素靈告豐。龍變星聚,蛇分徑空。項氏主命,負約棄功。王我巴蜀,實憤於衷。三秦既北,五兵遂東。氾水即位,鹹陽築宮。威加四海,還歌大風。”

——唐·司馬貞《史記索隱》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韓信平白無故地被呂後的妙計處理掉後,天下並沒有就此太平。相反,正是由於呂後草率的行為造成了很嚴重的後果。

第一個站出來反對劉邦的就是彭越。當然,與其說是彭越居安思危主動站出來反劉邦,還不如說是被劉邦逼起來造反的又一典型案例。

劉邦去平叛陳豨時,曾令彭越一道前去,但當時彭越以身體有疾為由,推托不去。按理說人家有病不能去,作為一國之君應該體諒一下,但劉邦當時卻不這麼認為,為此還大發雷霆。

“現在叫你彭越出征,你彭越以病推托。怎麼會這麼巧,一到關鍵時刻就病了?什麼病,怎麼早不生晚不生,偏這個時候生?”當時有點憤怒的劉邦就寫了一封信送到彭越那裏,極盡挖苦之能事。

看了信後,彭越心裏不好受,其他病倒沒有,憂鬱病倒是馬上發作了。他的憂鬱也不無道理,自劉邦奪到天下後,到現在誅殺的諸侯王也有好幾個了。

燕王臧荼第一個被他幹掉,但好歹這個人也死有餘辜(誰叫他整天高喊著“我要造反”)。隨後楚王韓信突然連降三級,讓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接著韓王信被逼著投靠匈奴,後又被劉邦的大軍所滅。這幾個人除了燕王臧荼是主動扯起造反的大旗,其他人都是被逼著造反的。居安思危,彭越心裏就想:“劉邦的下一個目標該不會是我吧?”

正巧這時,韓信又被斬了。這下彭越就再也坐不下去了。他馬上召集心腹召開了一次政治會議,討論下一步該何去何從。

會議開始後,部將們就以手中無一兵一卒的韓信被冤殺為突破口,力勸彭越起兵造反。但麵對部將一浪高過一浪的造反聲,彭越卻總是搖搖頭,並且說出了自己不想造反的三點理由:“其一,劉邦封我為王,待我不薄,我怎能輕易言反?其二,退一萬步來講,此時的漢王朝已強大無比,就算想造反,也隻有一個結果:死路一條。其三,我自己的死是小事,但不能牽連我的家人及眾將你們啊!”

但他的觀點並沒有得到部下的共鳴,相反,這些部將馬上進行了最強有力的反駁。理由同樣有三:其一,誅殺功臣是每個開國君主的優良傳統作風,高祖劉邦隻怕有過之而無不及。其二,韓信已是前車之鑒,劉邦的下一個目標已經鎖定在大王您的身上了。其三,劉邦現在召您去朝廷,如果大王真的應召而去,那麼結果隻有步韓信的後塵——死路一條。

這下,彭越左右為難了。他一時拿不定主意。但真要他現在去造反,就算他有反心,也沒有反膽啊!於是彭越選擇了“等”的戰術,他決定等到劉邦消了氣,再去負荊請罪,化幹戈為玉帛。然而,樹欲靜而風不止,就在彭越還想回心轉意時,一件芝麻大的小事卻把他直接給逼上了梁山。

這件小事得從彭越手下一個叫蔣公的人說起。這個蔣公因為和彭越是老鄉,再加上他以前行軍打仗時,每每都身先士卒衝在前麵,屢立戰功,因此,在彭越被劉邦封為梁王後,彭越也讓蔣公做了自己的太仆(類似於秘書)。

都說飽暖思淫欲。這太仆以前在行軍打仗時是個好士兵,但當了太仆後,他的人生觀念就轉變了,思想也腐化墮落了。太仆仗著是梁王身邊的大紅人,目中無人,目空一切起來。

一次,他喝了酒,駕著自己的豪華馬車四處溜達,並美其名曰兜風。

人家兜風一般是到人少景美的地方去,但他為了顯示自己的百裏挑一,與眾不同,兜風時哪裏人多就往哪裏鑽。於是鬧市成了他的首選地。

駕著豪華馬車在鬧市上橫衝直撞,這樣的回頭率肯定是很高的,太仆也著實風光了一把。但太仆這種飄飄然的美好感覺並沒有維持多久,就被刺鼻的血腥味給衝淡了:他的馬車撞死了街上一個路人。

殺人者償命。彭越在法律問題上,一向以鐵麵無私著稱,接到群眾的聯名舉報後,他毫不手軟,把太仆囚禁起來,準備從嚴從重處理這件案子。

被關在黑屋裏的太仆酒醒後不由冷汗如雨,但就這次撞死人的事,他就該被砍頭了,要是以前的罪行都被彭越知道了,他的頭掉一百次也不夠啊!於是他苦思脫身之法。

彭越念其往日情分,隻是把他關在一間通風性能良好的黑屋子裏,並沒有把他打入“地牢”裏去。這給太仆的出逃創造了機會。他先把捆在雙手上的繩子在石牆上摩擦著,費盡九牛二虎之力磨斷繩子後,再施展“壁虎爬牆”的功夫,從通風條件良好的破漏黑屋頂上爬了出去。

逃出黑屋後,太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就上京城向劉邦告狀去了。他駕車撞死了人,現在卻來了個惡人先告狀,狀告彭越謀反。

劉邦一聽又有一個謀反的,怒不可遏,他馬上派人去梁地把不明所以的彭越給抓了起來。彭越被交由最高人民法院(禦史)院長王恬開來審訊。

王恬開審訊後,明明知道並沒有彭越造反的確切證據,但他也不是吃白飯的,行軍打仗、治國安邦的本領他沒有,但見風使舵、溜須拍馬的本事卻無人能及。

他通過察言觀色,暗自窺探,已明白了劉邦的心意。於是,他隨便審了幾下,就做出如下判決:彭越謀反罪名成立,判處死刑。

判了彭越的死刑後,按理說劉邦理應滿意了,這不是他一直想要的結果嗎?然而,當彭越真的被判了死罪後,劉邦卻又猶豫了。呂後已經錯殺了一個韓信,如果這時又把彭越幹掉,隻怕真會惹怒其他諸侯。群臣激怒,到時候隻怕又會生出一些是非來。

思來想去,劉邦最終推翻了王恬開的判罰,進行了終極判罰:免去彭越的死罪,給他留一點活罪。當然,這活罪也不單單是重杖屁股這麼簡單,而是直接把他流放到蜀郡那片荒涼之地去了。

劉邦當年被項羽趕到那個荒涼無比的漢中,此時也讓彭越去那裏體驗一下生活,這叫有福同享,有難同當。按理說死裏逃生的彭越撿回了一條性命後,理應馬上去上任才對。但是,他心中總是覺得憤憤不平,甚至還想直接去找劉邦讓他回心轉意。

但此時絕情的劉邦已打定了主意避而不見,彭越吃了數次閉門羹後,才不得不慢騰騰地收拾奔赴蜀地,內心裏卻還在等待劉邦的回心轉意。最終,他沒有等到劉邦赦免他的詔書,相反卻等來了一個女煞星——呂後。

這時彭越就像病急亂投醫一樣,見了呂後,就像抓住一根救命稻草一樣。他直接就向呂後訴苦了,他信誓旦旦地說自己從來沒有想過造反,說到動情處不禁淚水漣漣。

“讓你受委屈了。”等彭越說也說完了,哭也哭夠了,呂後這才安慰道,“這樣吧,你也別往蜀地去了,跟我去見皇帝吧!我幫你美言幾句,讓你官複原職。”

“多謝!”彭越感激的淚水在眼眶中直打轉。於是,他放著好好的蜀地不去了,又鬼使神差般跟著呂後回皇宮了。他滿以為憑著呂後跟自己這次“美妙的邂逅”,自己梁王的位置將失而複得。但他哪裏知道,他這一趟回京城竟是人生的終點站。

呂後見到劉邦後,直接說出放彭越去蜀地等於是放虎歸山。麵對呂後不斷放大的“因果論”,劉邦心中也是一顫一顫的,嘴裏直叫道:“如此,我該怎麼辦,我該怎麼辦?那彭越已確定去蜀地了啊,總不能再派人去追回來吧!那樣等於是自己打了自己一個耳光啊!”

“這個你不用操心,人我已經請來了。”呂後說到這裏狡黠地一笑。

於是,彭越在盼星星、盼月亮、盼呂後的好消息時,盼來的卻是又一張逮捕令,罪名是在前往蜀地的途中招兵買馬,欲有不軌之舉。

彭越又回到了那個熟悉的監獄,直到這時他才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寒意。最毒婦人心,可惜他已明白得太晚了點。可憐的彭越最終落得和韓信一樣的下場。

而呂後在韓信的問題上初露鋒芒後,這一次再展雄風。一個蛻變後的皇後正逐漸露出猙獰的麵孔。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防止出現韓信死後蒯徹那驚世駭俗的祭祀方式重演,劉邦下令把彭越的頭顱掛在城牆上,下寫有一封詔書:敢有收起或祭祀彭越頭顱之人,與彭越同罪。

一連幾天都沒有人敢來祭祀。這天,忽然出現了一個身穿白衣白褲,腳踏白靴,頭紮白巾,總之一身白的人。他手裏拿著祭品,對著彭越的頭顱邊拜邊哭。那些守吏也不是吃素的,不由分說,就把那人抓起送到朝廷。

“你是何人,”劉邦怒罵,“敢來祭祀彭越?”

“我乃梁大夫欒布是也!”那人平靜地道,“前些日子某奉彭王命到齊國出差,今日回來,特向他複命……”

“你難道沒有看到詔書嗎?居然敢在大庭廣眾之下哭祭,這是同謀之罪,來人啊,快快把他煮了!”劉邦怒火衝天。

此時殿前正擺著湯鑊,衛士一接到命令,二話不說,將欒布提起,就要往湯鑊中送。說時遲那時快,就在衛士要下手的空當,欒布撕心裂肺般地大叫了一聲:“臣有一句話,如果不說出口,將死不瞑目。”

“但說無妨。”劉邦這時倒顯得很大度。

既然你要我說,那我就不客氣了,於是欒布的口才得到了充分的發揮,舉出了彭越的兩大蓋世功勞。

“其一,陛下敗走彭城,敗走滎陽、成皋之間,項羽強兵壓境,如果沒有彭王居梁地,助漢擊楚,這天下早就是姓項的了。其二,垓下決戰,彭王如果不來,項王也未必就會敗。如今天下已定,彭王受封,肯定想將封地傳於萬世,又怎麼會去想造反的事呢?”

劉邦是聰明人,個中緣由一點就破,靜心一想,彭越的事他也自知做得太過分了,於是不但赦免了欒布,還給了他一個官來當。就這樣,欒布靠這樣一場祭祀得到了一個大官職,讓人哭笑不得。

劉邦的做法是欲蓋彌彰,然而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正如欒布所言:功臣人人自危,不反也被逼反了。

且行且珍惜

記得曾看過這樣一個笑話。一個主人請客,他一共隻請了三個客人,來了兩個後,還有一個沒有來。於是主人發話了:“該來的還沒有來。”聽了主人的話,兩個在場的客人都很難堪,其中一個大為惱火,竟然拂袖而去了。這時主人急忙去阻攔:“不該走的走了。”這下剩下那個客人氣量再大也忍不住了,於是他也憤然而去。最後這個主人請客,卻隻剩下他一個人了。

這個故事從我們現在的角度來看,主人錯就錯在他的言行,是他逼著客人都怒而離去的。

而此時的劉邦所遇到的情況也一樣。呂後先設計來了個先斬後奏把韓信幹掉,隨後又想方設法幹掉了彭越。要知道當初張良就曾把韓信、彭越和英布歸為三虎將的。現在兩虎將死了,另一員虎將英布自然也坐不住了。呂後斬韓信、誅彭越,實際上正如“請客的主人”,已經把“客人”英布逼上了絕路。

前麵已說過,韓信的造反、彭越的造反,都是因為手下人的個人利益,又利用皇帝對他們的猜疑來惡人先告狀的,從而給了呂後借刀殺人的機會。

而相對韓信的人頭落地,彭越的死就慘不忍睹了,他最後被剁成了肉醬。於是一個月後,也就是公元前196年端午節這一天,各大諸侯都接到了劉邦送上的一份特殊的禮物——彭越的肉醬。

有了一包剁碎的肉醬,端午節包粽子的肉不用再犯愁了。單從這一點來看,這劉邦真是善解人意啊!還真是急大臣之所急啊!當然,劉邦想用這種方式來唬住手下眾臣,使他們安分守己,不再生出謀反之心。但事實證明,劉邦這種做法非但沒有起到殺雞儆猴的作用,反而適得其反。

英布接到肉醬後,震驚得無與倫比,於是他加強了個人防備,把自己的地盤守得嚴嚴實實的。說白了,這時他采取的是觀望的政策,還遠遠沒有到達造反的地步。然而,該來的終歸會來,躲也躲不掉,把英布逼上絕路的同樣是一件小事。

韓信被人告發,是因為麾下一個侍妾和手下的臣子私通,他憤怒之下欲斬了那通奸之人,最後被那通奸之人反咬一口。結果,他被呂後砍了頭。彭越則是因為放縱一個心腹,平時管教不嚴,偏生他犯了人命官司時才想到要治人家的罪。心腹不幹了,逃到劉邦那裏直接告了他一狀。結果,他被劉邦砍了頭。而此時英布被告發也是因為一個妾。

這個妾是他最為寵愛的女人——陳姬。

話說有一天,陳姬突然病了。英布對這個大美人寵愛至極,自然馬上就叫醫生給她看病了。按理說,生病看醫生,這都是自然的事,但有人卻想利用這個看病的醫生大做文章。這個人便是英布的一個部將,姓賁名赫。

他想趁陳姬生病時,多去照顧陳姬,贏得這個美人的芳心。到時候她隻要在英布麵前美言幾句,那麼他的仕途就會青雲直上了。於是他今天提著燕窩來看陳姬,明天又提著人參湯來看陳姬,後天等陳姬的病好了一些後,還請她到自己的府上做客。

女人是水做的骨頭,這話一點都不假,賁赫一切的努力並沒有白費。幾個回合下來,陳姬又是激動,又是感動,隻恨不能以身相許了。

英布不大不小也算是個英雄了,但他卻是典型的“英雄難過美人關”的代表。陳姬病剛好,他可就按捺不住了,抱著這個心愛的大美人又親又啃起來。一番親熱之後,陳姬也不忘賁赫在她生病時的關心和照顧。於是,她柔聲地說了這樣一句話:“中大夫賁赫真是一個好人啊!”

這原本是一句類似於感慨的話,言者無意,但聽者卻有心。英布聽了疑竇頓生:“此話怎講?”

陳姬便把她生病時賁赫的照顧簡單地說了一下。說到動情處,她的眼裏竟然閃動著些許晶瑩。她滿以為英布聽了也會感動的,但哪知英布越聽臉色就越陰暗,到最後就像烏雲密布的天空要下雨了一般。

陳姬這才意識到自己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那就是在男人麵前永遠也別提另一個男人怎麼樣好怎麼樣優秀,因為男人很容易對心愛的女人吃醋。然而,此時已晚。英布爆發了:“你們該不會做了什麼見不得人的事吧?”所謂愛有多深,恨就有多切。當時英布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因為“愛生恨”而直接派人去把賁赫抓了起來。

賁赫哪裏知道自己拍馬屁沒拍好,反而拍到馬腳上去了。幸好他還有“順風耳”這一絕活,因此,英布派的人到他的府上時,他早已腳底抹油逃了個無影無蹤。其實他逃跑的路線也很明確,直奔劉邦所在的京城(和韓信、彭越手下告狀的形式如出一轍)。

劉邦此時已是草木皆兵,英布造反的事引起了他的高度重視,於是他馬上派人去調查這件事。而英布聽說賁赫拒捕而逃,自然認定他這是“畏罪潛逃”了。“看來他果然給我戴了綠帽子!”英布盛怒之下,便把賁赫的家人全給殺了。

事實證明,英布製造“滅門之災”是很不識時務的,這給了劉邦派來的調查組一個可以交差的事件。本來就是走過場的他們,這時隻在英布的地盤上白吃白喝了幾天,就馬上打道回府向劉邦報告調查的詳情去了。結論是:英布誅殺賁赫全家,確實想謀反啊!

劉邦一聽,火冒三丈:“英布你這小子活膩了是吧!看我怎麼收拾你!”

不過,究竟該派誰去搞定英布呢?劉邦在人選的問題上左右搖擺起來。

思來想去,他最終決定派太子劉盈出征。一來,劉邦想試一下太子的能耐。後宮的戚姬和呂後之爭日益嚴重。而戚姬自太子爭奪戰失敗後,一直鬱鬱寡歡,劉邦為此也很著急。現在這樣做,正好可以試一下太子的斤兩。換句話說,如果太子這次勝了,他就死心塌地地讓他做自己的繼承人。如果太子敗了,對不起,這太子的位置還是交給他最寵愛的妃子戚姬的兒子如意吧!二來,劉邦想打擊一下呂後囂張的氣焰。自從太子保衛戰告捷後,呂後一下老練多了,她處心積慮,表麵上對戚姬噓寒問暖,處處關心,但實際上,她的暗刀子已瞄在戚姬身上了。隻是因為劉邦盡力保護她,才使得呂後不敢輕舉妄動。因此,劉邦此時派太子出征,也有殺殺呂後威風之意。

太子出征,正可謂一箭雙雕。

當然,這是劉邦出的招,呂後會甘心逆來順受做待宰的羔羊嗎?

朝廷中除了聽話的和不聽話的人,還有一個特殊的人——張良。

自從劉邦奪得天下後,張良就歸隱家中練“辟邪神功”去了,因為他練功的目的就是為了明哲保身。他那把老骨頭,還想真練成絕世武功,那隻是癡人說夢吧!但為了能保住性命,練功對他來說已是別無選擇的最佳辦法了。

廢立太子的事出現後,呂後把目光鎖定在了這個極有分量,而且又很“懂味”的明白人身上。她向張良去求教,太子該如何才能明哲保身。

張良本來已是兩耳不聞朝中事,一心隻練聖賢功。但麵對呂後的苦苦糾纏,他被逼得情非得已,隻好說了這樣一句真心話:“為阻止陛下廢太子,有四個人可以去請。”隨後他說出了這四個人的名字:東園公、綺裏季、夏黃公、角裏先生。這就是所謂的“商山四皓”。

據說此四人都年逾八旬,長得童顏鶴發,仙風道骨,非同常人。又據說當年劉邦曾派人去請這四個人下山來助他,但都遭到了拒絕,可見這四人來頭不小。呂後被張良點撥得茅塞頓開後,便決定親自去請“商山四皓”下山。

於是,《三國演義》中三顧茅廬的故事提前上演了。呂後備好重禮,先後三次上商山,終於憑著金錢效應和一顆真誠的心打動了這四個世外高人。

就這樣,太子身邊擁有了“商山四皓”組成的強大智囊團,實力和地位得到了大大的鞏固和提高。因此,麵對劉邦的出招,呂後就詢問這四人組成的智囊團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