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新加坡經濟發展模式帶給我們的啟示(1 / 3)

新加坡經濟發展模式帶給我們的啟示

宏觀經濟

作者:王彥成 王寶銘

摘要:本文通過對新加坡建國以來經濟發展曆程的研究,從經濟發展階段、決策者和社會民眾的隱患意識、健全的法律製度、開放的市場經濟等方麵提出了新加坡經濟發展成功的主要成因,並通過分析其成功發展的經驗,對我國未來經濟轉型提供參考。

關鍵詞:經濟發展;轉型;參考

中圖分類號:F0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2)11-000-02

新加坡是東南亞的一個島國,始建於1965年,位於馬來半島南端,其南麵有新加坡海峽與印尼相望,北麵有柔佛海峽與馬來西亞緊鄰,國土麵積714平方公裏,人口526萬,是世界著名的“花園城市”。 作為昔日一個資源稟賦不高、建國時間不長、人才短缺的袖珍國,為什麼能在短短47年的時間裏,成為繼紐約、倫敦和香港之後的第四大國際金融中心,世界第一大貨櫃碼頭、第二大電子工業中心、第三大煉油國,以及人均達到GDP全球第一等經濟發展奇跡,是需要我們思考和總結的經濟現象。日前筆者有幸到新加坡考察培訓,通過近距離接觸新加坡的社會現狀、人文理念、經濟結構及發展成果,深深感受到該國經濟發展曆程濃縮了主要經濟體發展的必經之路,而各個發展階段,無論是出於主動轉型也好、被動接受也罷,充分反映了經濟發展過程的前瞻性、有序性和可行性,其結果無疑是成功的,更是值得中國經濟轉型認真思考和借鑒的。

一、經濟發展的主要曆程

縱觀新加坡建國以來經濟發展曆程可以概括為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進口替代期(1959年-1965年),這個階段該國剛剛被動地從馬來西亞宣布獨立,外資和商人大量撤退,國內資金高度缺乏,百業待興,失業率高達14%,原有轉口貿易發展模式無法延續。在國內經濟即將陷入崩潰的關鍵時刻,以李光耀為首的新政府審時度勢,確立了以工業化為中心的經濟發展戰略,政府主導投入巨資用於基礎設施和公共事業,社會經濟狀況逐步改善,這個時期蚊香、紡織、電子消費品等成為新加坡的主導產品,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來源。

第二階段:出口導向期(1966年-1970年),這個階段該國選擇了出口型經濟的發展戰略,大量吸引外資和引進技術,促進資本密集型製造業,重點發展了造船、修船業、煉油廠等產業,這些產業充分發揮了新加坡地處馬六甲海峽的戰略地位,通過把產業做大、做強,為日後該國發展物流及基礎原材料進行了堅實儲備。

第三階段:迅速增長期(1970年-1980年),這個階段該國大力引進技術密集型產業,注重提高勞動生產率,提倡科研與經濟相結合,主動淘汰蚊香、紡織等粗加工產品,重點發展了電腦、電腦附件,研發、設計、信息技術等科技含量高的產業,第三產業也逐步向專業化、係列化發展,國家製定各項配套措施,在政策上積極扶植。

第四階段:產業升級期(1980年-1997年),在曆經建國20餘年以兩位數超高速發展後,由於當時美國等主要經濟體出現嚴重衰退,新加坡在1984年-1985年間GDP首次出現1.6%負增長。在此背景下,該國政府確立鼓勵和引導企業跳出本國、本土的小圈子,放眼世界、投資海外,將本國打造成為跨國公司公認的國際樞紐。為此,新加坡進一步完善國內法律,與國際接軌,增強開放程度,為吸引國際知名大企業創造條件,這一階段世界500強及大公司的亞洲區域總部紛紛落戶新加坡,對提高本國知名度和經濟增長發揮重要作用。

第五階段:經濟轉型期(1998年至今),由於亞洲金融危機,世界性電子產品需求大幅下降,加之新加坡勞動力成本上升,許多跨國公司關閉或轉移了本地工廠。新加坡政府麵對外部環境變化再次深入思考和著手調整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製定了大力發展教育,打造精英經濟,將生命科學、製藥、環境保護作為未來發展主攻目標,使新加坡能夠繼續站在世界經濟發展前沿。截止2011年末,該國人均GDP及國民收入均達到5.1萬美元以上,位列世界前列,實現了國強民富的發展目標。

二、新加坡經濟發展成功的主要原因

新加坡地寡人稀、物產不豐,何以取得如此發展成果?有人認為新加坡位於世界重要航線馬六甲海峽,占據了發展物流先機;有人認為新加坡國土狹小,船小好調頭;也有人認為新加坡為典型的海島文化、憂患意識強,等等。上述理由固然都存在合理成份,但都不是本質因素,新加坡經濟發展成功,既有外在因素,更有其內在動力,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