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格蘭的人員組成按照歐洲強隊的標準看有著明顯的缺陷,但沒有哪一個球隊是十全十美的,法國隊也同樣存在問題和短板。
球隊能不能克敵製勝,能不能在某個時刻超水平發揮,關鍵是看主帥的部署和戰術安排。
恰恰是這一點成為了基岡後來背負罵名的主要原因。
歐足聯在賽後的報告說:“英格蘭媒體的熱情關注和球迷的瘋狂支持使基岡有點想入非非了,他以為可以重溫1966年奪得世界杯的那一幕。
這種不切實際的空想導致了基岡戰術安排的失誤,從而使英格蘭隊灰溜溜地輸給意大利隊離開了比利時。
基岡從來沒有選擇合適的陣型,從來沒有根據球隊的需要排兵布陣。
他在4-4-2和3-5-2陣型中搖晃,即使是最後一刻也沒有選擇一種合適的陣型。這就是無知、幼稚和頑固,歸根到底就是低水平。”
報告尖銳指出:“離開沙勒魯瓦後,基岡對著媒體大放厥詞,推卸責任。
他抱怨隊員缺乏控球和過人的技術才使球隊失利的。
但難道賽前基岡不熟悉這些隊員嗎?英格蘭球員本來就是這種風格類型,他們可以打出強硬、嚴密、直接、快速、簡練的足球,而不是基岡所謂的四不像。
看看曼聯吧,那是英格蘭足球應該學習的代表。”
事實上基岡的英格蘭還真有點像上個賽季的曼聯,那個攻強守弱的曼聯。但兩隊之間最大的不同在於曼聯盡管攻守不平衡,但曼聯不會容忍別人用攻勢壓製自己。
紅魔總是能夠通過前場凶猛的火力與對手抗衡,最終攻陷對手的防線,盡管後防線也總是犯下低級錯誤,屢屢丟球,但球隊卻不會被對手壓製在半場,或者自己被動挨打收縮防守。
無論在任何情況下曼聯永遠不會龜縮,不會懦弱地防守,紅魔總是會與對手對攻,會嚐試著通過簡練的傳遞和快速的攻擊來打破對手的鉗製,進而取得比賽的主動權。
假如是換曼聯代表英格蘭打葡萄牙或者羅馬利亞,球隊斷然不會在比分領先的時候就主動收縮,更不會被對手壓製得毫無脾氣,被動挨打。
比較一下英格蘭隊和曼聯其實很有意思。英格蘭隊的門將希曼遠勝博斯尼奇或者泰比範德古之流,中後衛組合亞當斯+基翁,或者坎貝爾+基翁組合要比斯塔姆+約翰遜(大衛-梅或博格)要穩妥,兩個邊後衛實際上就是曼聯的一對。
由此看來,英格蘭的防線能力還是比曼聯要好得多。中場方麵麥克馬納曼比不上吉格斯,但他們之間的差異並不會太大,在歐洲來說也已經是一流的組合。
而喬斯特、貝克漢姆和斯科爾斯則是兩隊的主力,並不存在什麼差異。
前鋒方麵希勒+歐文的組合從連攜值和組合威力來說比不上黑風雙煞,但也已經算是當時歐洲足壇一對特點明顯、威力巨大的雙前鋒了。
至於替補陣容的話,英格蘭的板凳遠比曼聯要出色得多,球隊裏還有傑拉德、巴姆比、懷斯這樣的實力球員隨時候命。
從以上的比較我們也就可以大略知道英格蘭隊並非毫無實力,我覺得英格蘭隊的失敗主要不是人員結構問題,英格蘭球員再不濟,在小組賽裏打過葡萄牙,也應該能夠贏下羅馬尼亞。
甚至就算是葡萄牙,英格蘭隊也有實力一戰,畢竟葡萄牙人的防線也經不起英格蘭攻擊手的衝擊。
由此可見,英格蘭隊的問題是基岡選擇的陣型和戰術打法出現了嚴重差錯。
而兩場小組賽英格蘭先領先到被對手逆轉,最後憑借喬斯特的靈光一閃,更是反映出基岡臨場指揮和隨機應變的能力太渣。
2000年歐洲杯上的英格蘭隊看上去就像是一個異化變形的曼聯。
戰術打法基岡基本上照抄弗格森,但基岡隻是照貓畫虎,隻學到了外在而沒有領會到精髓。
在進攻端基岡幾乎完全複製了曼聯的邊路進攻戰術,左邊麥克馬納曼突破內切,右路貝克漢姆精準長傳禁區找希勒,或者反擊時第一時間長傳找追風少年歐文,而斯科爾斯的後插上也複刻了曼聯的中場進攻套路。
可以說,在進攻的環節英格蘭打得還是不錯的。無論是對小組賽哪一個對手,英格蘭隊都能夠在進攻端打開缺口,取得領先。三場比賽打進了5個進球也證明了英格蘭隊的戰鬥力還是不錯的。
可惜的是進攻端學得像,防守端卻接二連三出現差錯,攻防之間的轉換和中場的相持完全沒有有效的組織。